壺關縣十里嶺綠意盎然。本報記者楊家煒攝
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風景宜人。楊成林攝
平定縣南川河人工濕地通過濕地基質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凈化等多重協同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本報通訊員攝
“三北”防護林工程偏關段已初具規模。曾經的荒山換上了綠色新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日益堅實。張存良攝
初秋時節的三晉大地,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力。在長治,潞城區辛安泉鎮曾經干涸的泉眼又涌出清澈的泉水,滋養著周邊的草木與農田;在忻州,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內碧波蕩漾,飛鳥在水面自由地嬉戲覓食;在陽泉,郊區的廢棄礦山變成了良田,村民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
近年來,我省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隨著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穩步推進、落地見效,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水平有力提升。一項項新舉措、一次次新實踐,繪就了山清水秀、天藍地凈的美麗山西新圖景。
減污擴綠
筑牢生態治理根基
8月21日,登上長治市壺關縣十里嶺的瞭望臺,只見遠山青翠,林海莽莽,滿眼皆是綠意。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座巖石裸露、土不成層的干石山。40年前,壺關縣委縣政府就將造林綠化作為一項基礎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來抓,帶領全縣人民展開了一場綠化接力。如今,全縣林草面積達89.44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9.1%,森林蓄積量達到120萬立方米,走出了一條現代化林業建設新路子。
造林難,護林更難。“壺關的希望在山、出路在林。為了守護好森林資源,壺關人可是下了大功夫。”壺關縣十里嶺的生態護林員楊國清指著山間用石頭壘成的森林防護墻說,從最初的幾百里、幾千里,到現在的一萬余里,這道由一代代壺關人接續壘筑的森林防護墻兼具防火、防盜、防畜害,保水、保土、保生態的“三防三保”功能,成為守護壺關縣綠化成果的“生態長城”。
太行山間林草豐茂,黃河流域的水生態修復同樣成效顯著。8月28日,走進陽泉市平定縣南川河人工濕地,河中碧波蕩漾,河岸草木蔥郁。經過混凝沉淀預處理的河道來水與污水廠尾水混合,通過濕地進水配水渠分配到各單元凈化。“南川河人工濕地分為五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一級下行流濕地+二級下行流濕地+上行流濕地’工藝組成。通過濕地基質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凈化等多重協同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達到標準后再排入南川河中。”山西華通藍天環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衛東介紹說,該人工濕地凈化規模為30000m3/d,其中處理污水廠尾水25000m3/d、河道來水5000m3/d,既有效處理了全縣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又改善了南川河的水環境質量,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黃河九曲,奔流不息,生態保護與修復讓更多生靈回歸家園。位于晉陜蒙三省區交界處的忻州市河曲縣,作為黃河入晉的重要一站,肩負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任。近年來,河曲縣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曾經,煤炭及相關產業是河曲縣主要的經濟支柱,在發展的同時,生態系統也遭到較大破壞。隨著黃河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今天的河曲縣已今非昔比。最直觀的就是越來越多的鳥類被這片綠色的新家園吸引,留在這里繁衍生息。”8月18日,漫步于忻州市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該公園生態保護中心主任王永勝介紹說。據了解,該公園分布有鳥類160余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黑鸛、白尾海雕、白枕鶴等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21種,山西省重點保護鳥類64種。如今,該公園不僅在抵御洪水、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成為承載地方文化內涵,彰顯河曲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張亮麗名片。
萬頃森林的從無到有、人工濕地的汩汩清流、黃河岸邊的飛鳥翩躚,這些生態美景共同勾勒出我省生態保護修復的清晰軌跡。近年來,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綠色轉型
激活生態富民動能
“咱南流村最寶貴的資源就是這100多處泉眼!”8月22日,在長治市潞城區辛安泉鎮南流村,清澈的泉水從山間潺潺流過,南流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剛向記者講述了這汪“生命泉”助力南流村發展的故事。
“前些年由于過度開采、自然災害等,村里的泉水供給不足,使得水稻產量很不穩定。自從鎮、村兩級聯動的‘泉長制’責任體系建起來,原本斷流的泉眼開始冒水了,村里的生態環境也變好了。”劉永剛說,南流村素有種植水稻的傳統,水量日益增加的泉水為種植水稻提供了穩定的水源。近年來,南流村在保護泉域的前提下,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依托生態優勢和水源地資源優勢,圍繞水稻種收打造出集生態農業展示、歷史文化體驗、科普教育及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空間,讓“生命泉”為南流村注入新活力。“泉域的生態保護工作真是做到了咱心坎里!不僅保護了家鄉的環境,更讓咱有了實實在在的收入。現在靠著接待游客和集體經濟的分紅,每年能多賺不少錢!”村民魏俊魁興奮地說。
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正為我省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8月18日,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來到忻州市偏關縣天翼觀摩點,從觀景臺望去,可以看到黃河水在山間蜿蜒流淌,漫山蒼翠如潑墨畫卷。近年來,我省以提升流域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黃河干流流經我省4市19縣(市)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偏關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沿線荒山系統治理增綠工程采取針對性科學造林技術,下大力氣植綠增綠,才有了今天的綠水青山。”偏關縣林業局技術員賈建軍感慨地說。針對山區石多土少、土壤墑情差、造林成活難的痛點問題,偏關縣因地制宜地采用蓄水保墑、精細整地、整穴覆蓋為主的造林技術,選植油松、側柏、山桃、山杏等鄉土樹種構筑起綠色防護屏障。在此基礎上,偏關縣創新實施綠色有機農業、綠色新能源、綠色文旅“三綠”發展戰略,在黃河沿線打造以老牛灣、乾坤灣、萬家寨、寺溝、樺林堡為主的“一河五渡五金花”黃河風情小鎮示范帶,帶動沿線村莊文旅產業快速發展,助力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聚力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陽泉市通過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改善生態、推動轉型,為全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與治理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和樣板。
“我們的富硒紅薯品質好、營養價值高,每年都供不應求!一到九、十月份,地里剛收完紅薯,轉眼就賣光了。”8月27日,在陽泉市郊區蔭營鎮東梁莊村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東梁莊村村委會主任梁培宏自豪地告訴記者。眼前這片平坦富饒的土地,多年前還是一片堆滿了廢石渣的荒地。因為山上的鋁土礦埋層淺,偷挖盜采曾讓這里滿目瘡痍。2020年,陽泉市郊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東梁莊623圖斑生態修復項目正式開工。通過采坑回填、土方挖填、田面平整、覆土工程、邊坡魚鱗坑整地等工程措施,實現了從礦山荒地到富硒良田的華麗蛻變。2021年,村委會帶領村民在新修復的130畝耕地上種植紅薯、高粱、沙棘等作物,首年便喜獲豐收。因種植的紅薯品質高、效益好,后續幾年又將種植規模擴大至70余畝。今年,東梁莊村的紅薯畝產達3500斤,每畝收入超1萬元,實現“當年修復、次年耕種、長遠受益”的成效。
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是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生動實踐。我省聚焦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全民共享
繪就幸福宜居圖景
8月18日,忻州市河曲縣唐家會村景色宜人,游人如織。走進村里的鮮食采摘園,正趕上葡萄收獲的時節,一串串新鮮飽滿的葡萄掛滿枝頭,散發著清甜的香氣。不少游客專程從縣城趕來,親身體驗葡萄采摘的樂趣。除了鮮食采摘園,唐家會村的親子游樂園、玫瑰觀賞園、設施農業示范園等項目也搞得如火如荼,美麗鄉村的新景觀令人目不暇接。
“最近葡萄豐收,很多游客帶著孩子來村里玩。靠著大棚種植、采摘等項目,村民們不用離開家也能掙到錢,日子越過越好了!”唐家會村到村工作大學生張雪欣喜地說。唐家會村跳出單一種植的老路子,立足集體經濟多元發展,形成融合發展新矩陣。村里的106座溫室大棚,規模化種植了葡萄、草莓、西瓜、貝貝南瓜等十余種特色果蔬,年總產值超1000萬元,每年吸引采摘體驗游客約2萬人次。村里還圍繞本村的特色農產品“紫皮大蒜”建起臘八蒜加工作坊,“家福牌”臘八蒜、醬菜等系列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單這一項每年就給村里增收6.4萬元。現在,唐家會村已逐步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美麗鄉村,成為河曲縣域及周邊區域重要的休閑娛樂目的地。
與唐家會村一樣靠著綠水青山讓村民增收致富的,還有陽泉市平定縣巨城鎮西嶺村。踏著青石板鋪就的道路,走進西嶺村的龍湖山莊,只見湖面波光粼粼,四周綠樹成蔭。不少游客靜靜坐在湖邊,一邊欣賞湖光山色,一邊享受垂釣的樂趣。
“現在的‘龍湖’,以前被叫作‘亂柴溝’。那會兒這里堆滿了亂石雜物,一片狼藉。你看現在,多干凈!”西嶺村黨支部書記張秋祥感慨地說。為了治理好“亂柴溝”,西嶺村在河流上游攔壩蓄水,又在河岸進行美化綠化,一點點把臟亂差的“亂柴溝”改造成如今山水畫一般的美麗龍湖。同時,西嶺村堅持實施“五改一綠化”工程,順利完成改水、改路、改廁、改廚、改暖等項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體驗田園生活。“村里環境是真不錯,山清水秀的,空氣也很清新。趁著孩子放暑假,我們特地帶她來轉轉。親近自然的同時,也能增長見識,比待在家里有意義多了!”自駕前來游玩的郝剛笑著說。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好不好,人民群眾感受得最直接、最真切。“你看這晚上多熱鬧!五顏六色的燈光一亮,氛圍特別好。道路干凈,風景又好,晚上來鍛煉的人可多了。”8月23日,在長治市沁源縣沁河公園里,家住附近的市民嚴文慧說,她經常與家人一起來這里散步,公園里天天有人打掃,環境干凈整潔,漫步其間很舒心。
沁河,發源于沁源縣西北太岳山東麓,在縣域內綿延98公里,是沁源縣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沁河公園是沁河河流生態治理的一項重要建設內容。這個總面積約36萬平方米的公園,栽植了大量觀賞性落葉樹種、時令性花卉地被和園林小品,打造出四季有景、三季觀色的優美景觀。全長14公里的透水混凝土健康步道,碧波廣場、健身廣場、沁之源等景觀節點與精心設計的800米水舞燈光秀,讓沁河公園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娛樂、健身鍛煉的首選地。“沁河沁源段生態綜合治理既要讓水‘活’起來,更要讓民‘樂’起來。”沁源縣住建局副局長董偉說,沁河沁源段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包括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沁河河流生態治理兩部分,既能保護、涵養水源,還能完善沁源縣水網布局,讓沁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河道景觀美起來,真正成為造福沁源人的“幸福河”。
良好的生態環境與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行走在三晉大地,山林秀美,水凈河清,草木豐茂,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展開來。綠色產業成了致富密碼,生態紅利化作民生福利,老百姓在綠水青山中不僅享受自然之美,更收獲穩穩的幸福。
本報記者楊家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