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5-09-11
太原汾河岸畔,今古之音共鳴。走進山西博物院數字展區,仿佛踏入一個虛實交織的奇幻世界:舉起手機對準展柜旁的二維碼一掃,西周晉侯鳥尊即刻舒展雙翼,青銅羽翼間流轉的紋路化作動態光影;商代鸮卣眨動著圓溜溜的眼睛,從威嚴的禮器變身為萌態可掬的“貓頭鷹”。這是山西文博數字化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西多家博物館推出了創新數字展覽,借助VR、A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文物“活態”呈現。
“生死同樂”山西宋金墓葬壁畫數字展
山西博物院
展覽通過數字技術生動再現宋金時期民間生活場景。展覽以大學生與“壁畫之靈”黑貓的穿越敘事為主線,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庖廚宴飲、農耕社火、孝行故事等歷史畫面。
展覽分為“一堂家慶”“四時豐饒”“兩世歡娛”“大善至孝”四大單元,融合手繪動畫、墓室復原、音效交互等多種數字手段,動態呈現開芳宴、雜劇、散樂等壁畫題材,并拓展展示同期文物與歷史知識。觀眾可通過互動答題解鎖壁畫,深化理解。
全程中英雙語導覽助力文化傳播,打破語言壁壘,向全球觀眾展現宋金時期的社會風貌與藝術成就,兼具趣味性與學術性,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數字文化之旅。
“晉魂”數字主題展與AR體驗
山西博物院
通過科技賦能文物展陳,山西博物院對院內12個“晉魂”基本陳列展廳進行了系統性的數字化轉化。該展運用全景三維建模技術,高度還原實體展廳空間,并嵌入文物三維模型、高清圖片、專業講解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打造出可交互、可深度釋讀的云端展覽空間。
展覽突破傳統博物館的物理限制,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觀眾可自由選擇專業講解員深度解讀或自主游覽模式,深入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同時,平臺特別設置“學術講座”板塊,匯聚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為觀眾提供權威的專業知識;“建議反饋”板塊則構建起博物館與公眾的互動橋梁,推動參與式文化傳播。
重走晉商萬里茶道云展覽
晉商博物院
展覽以茶道之緣、茶道之行、茶道之魂的單元展覽結構形式,將萬里茶道的背景、路線、精神進行深度詮釋;將原創晉商人物作為貫穿單元的指引形象,結合不同地域元素及茶道路線特點,進行手繪原創、游戲交互、音視頻體驗。
匯通天下——晉商票號云展覽
晉商博物院
展覽以票號文物為觸點,循序漸進講述晉商票號創辦及逐步發展的故事,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及多媒體展示手段打造晉商票號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向觀眾傳遞晉商票號歷史知識,傳播晉商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的精神與文化內涵。
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
天龍山石窟博物館
該展依托高精度三維掃描、點云處理和原狀拼接技術,從全球近30座博物館采集百余件天龍山流失造像的數據,成功復原11座核心洞窟原貌,精準再現唐代“天龍山式樣”造像的藝術神韻。
展覽運用3D投影、交互影像等多元數字化手段,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石窟被盜前的完整藝術風貌,深刻展現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本土化的卓越成就。2019年以來,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國際巡展作為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推廣項目,曾在北京、南京,以及法國、埃及等地展出,收獲海內外高度關注。
金戈鐵馬 晉陽雄風——趙卿墓車馬坑數字展
太原市博物館
以春秋時期晉國高級貴族趙卿墓及其車馬坑為核心的數字主題展。展覽分為“考古發現”“晉陽始肇”“車馬塵跡”“萬乘之國”四個單元,通過“文物+科技”的融合手段,突破物理空間限制,生動還原2500年前的歷史場景。
展覽以數字化方式呈現趙卿墓的發掘過程、墓主生平及出土的16輛戰車,重點展示國內罕見雙列兵車陣列,彰顯晉國強大軍事實力。通過對比東周時期車馬坑遺址,凸顯“萬乘之國”的繁榮景象。該展以沉浸式體驗講好太原故事,推動博物館數字化轉型,有效拓展文物傳播途徑,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探彌·云岡:超沉浸數字光影+XR大空間展覽
云岡研究院
“探彌·云岡”展覽是全球首個系統性運用云岡石窟數字資產打造的多媒體藝術展,該展以數字建模、全域投影、LBE大空間和XR擴展現實等前沿技術為核心,深度融合燈光矩陣、LED交互與體感互動,實現文化遺產的“動態活化”。
展覽分為兩大板塊:“超沉浸數字光影大展”通過六大主題——如解碼佛手印的“佛印之觀”、再現平城盛景的270°環幕、可觸摸探索的“雙子窟之謎”等,全方位呈現云岡藝術與絲路文明;“LBE VR大空間沉浸式展覽”則借助4K超清復原與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穿越1500年,親歷第20窟初鑿時的震撼場景,沉浸式體驗石窟開鑿與造像藝術。
“探彌·云岡”不僅創新構建了可全球推廣的文化數字化傳播范式,更成為云岡石窟走向國際的新載體。
天宮映像——玉皇廟彩塑壁畫博物館數字展
晉城博物館
展覽是依托玉皇廟彩塑壁畫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打造的沉浸式文化傳播項目,入選山西文旅數字化應用創新案例。該項目借助VR虛擬現實技術,將整座玉皇殿“搬”進頭盔,觀眾可自由“行走”其間,多角度、沉浸式欣賞文物細節,甚至與彩塑“對話”,深度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展覽將于9月中下旬在晉城博物館上線。
報捷有話說
數字陳展:讓山西文物“鮮活”起來
隨著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博物館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山西博物院“晉魂”云展覽的沉浸式體驗,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展的跨國界巡演,云岡音樂窟的云端妙音……在這場變革中,技術不僅改變了文物展陳方式,更重新定義了博物館與公眾的連接方式,讓千年文物在新的時代綻放異彩。
數字賦能展陳的本質是解放文物的表達邊界。山西作為文物大省,擁有不可移動文物5萬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面對如此龐大的文物家底,傳統保護手段力有未逮。數字技術的介入,使得這些散布在三晉大地的文化遺存能夠被系統性地記錄、歸檔和展示。高清三維掃描、VR虛擬展示等技術打破了傳統實物展覽受制于空間、光線、濕度的桎梏,使北魏壁畫得以“走出”墓葬,青銅重器能夠“拆解”展示,古建筑結構可以“透視”觀察。這種解放不僅是物理層面的突破,更是敘事方式的革命——文物得以跳出孤立展示的局限,融入歷史語境和文化生態中重新詮釋自身價值。
智能交互技術的應用重構了觀眾與文物的關系。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游客通過VR設備漫游徐顯秀墓室,實現與古代壁畫藝術的“零距離”對話;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交互屏幕讓觀眾親手“拼接”碎片,體驗文物修復的精細過程。這些創新改變了傳統博物館單向傳播的模式,建立起雙向互動的知識傳遞機制。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分析能夠根據觀眾停留時間、瀏覽路徑等數據,智能推薦個性化內容,實現“千人千面”的觀展體驗,使文化傳播從標準化走向精準化。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各博物館的數字陳展探索并非一味追求技術炫酷,而是緊緊圍繞文物價值闡釋這一核心。如山西博物院推出的“晉魂”數字化展覽,通過多媒體劇場、互動投影等技術,將晉商文化、古代建筑、青銅藝術等山西特色文化元素有機融合,既保持了學術嚴謹性,又增強了展覽感染力,實現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平衡。
然而,數字陳展也面臨諸多挑戰。技術更新迭代快速帶來的可持續性問題,數字資源版權保護與開放共享的平衡,以及避免“技術炫酷”掩蓋“內容深度”的風險,都需要文博工作者謹慎應對。真正的數字化不應是簡單地將實體展覽搬到網上,而是需要基于數字媒介特性,重新構思內容呈現和觀眾互動方式。
展望未來,數字賦能展陳將有更多可能性等待發掘。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文物知識的智能問答,區塊鏈技術能夠用于數字文創版權保護,元宇宙概念或將為博物館提供全新展示空間。但無論如何發展,核心始終應該是讓文物“活”得更精彩,讓歷史“說”得更動人,讓文化“傳”得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