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1
游客走進桐峪1941博物館感受紅色教育、陶冶愛國情操。記者 劉勇 攝
講述人
左權縣桐峪鎮桐灘村黨委書記 申亞俊
這些年,我們桐灘村的變化,說“翻天覆地”一點不夸張。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閑置的老房子一排接一排,年輕人紛紛外出,村里冷清得很。
可現在不一樣了!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村里下功夫打造了桐峪1941小鎮。小鎮把1941年的桐峪風貌原樣復原,民國的青磚灰瓦、太行的山水景致、抗戰的紅色印記,還有咱桐峪本地的民俗特色,全揉在了一起,走進去就像穿越到了當年的歲月。
自去年5月運營到現在,小鎮已經引進23家商鋪,煙火氣一天比一天濃。不光如此,我們還借著桐峪紅色文化資源和崖壁自然景觀,建設了桐峪寫生片區,今年光寫生團隊就接待了40多支,算下來有兩萬多人次。
村里那51戶回遷安置房,也搖身變成了特色民宿,屋里家具家電樣樣齊全,游客拎個包就能住進來,不少人說“就像在太行山里安了個臨時的家”。攤位前的笑聲、民宿小院里的游客自拍,成了村里最鮮活的風景。
村民劉春桃是村里出了名的文藝骨干,如今更是成了“多面手”:白天在《桐峪保衛戰》實景劇里演村民,晚上還去橫街的飯店當服務員,每月收入比往年外出打工時多了不少。自小鎮去年5月試運營到今年,近百名村民像劉春桃這樣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
其實不只是文旅產業,我們還圍繞桐峪1941小鎮和桐峪寫生基地這兩大核心資源,打造三產融合的示范村,讓增收路子越走越寬。在農業上,我們搞起了特優農業示范基地,核桃、連翹、玉露香梨、黑山羊、肉牛等種植養殖產業全面發展,慢慢走出了“觀光農業+休閑采摘”的田園經濟路子;在工業上,一邊穩住傳統工礦的基本盤,一邊引入新興的光伏產業,帶動了190余人就業增收。
如今,小鎮縱街項目正在趕工,攪拌機的轟鳴聲里藏著大伙的期待——等完工后,游客可以參與更多元化的互動體驗,村民也將迎來更多就業機會。我們會繼續守好這片紅色根脈,讓三產融合的步子邁得更穩,把鄉村振興的樂章奏得更響亮,讓更多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本報記者 張子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