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5-09-10
當農耕文明與現代創意持續碰撞,當生態優勢與文化底蘊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我省的“休閑農業+”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近年來,我省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以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為重點、“三個一號旅游公路”為抓手,深入挖掘鄉村自然生態、田園風光、鄉風民俗和農耕文化資源,與現代農業的科技之光、農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交織碰撞,繪就一幅“景美民富、詩意棲居”的鄉村振興新畫卷。目前,全省已擁有8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64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150個省級美麗休閑鄉村。2024年我省全年接待游客8810萬人次,休閑農業營業收入112.88億元,增長4.10%;農副產品就地銷售收入54.88億元,增長4.82%,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宏觀布局——“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初秋的山西是最美的,氣候宜人、瓜果飄香。9月4日,記者走進位于陽曲縣的山西樺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營響未來·千曲國際教育營地,這個占地面積2300余畝,林草覆蓋率達到55%的地方,能滿足人們對“詩和遠方”的追求,這里有田園牧歌、小羊咩咩,有森林草坪、溪水潺潺,有瓜熟果香、暢快采摘,還有野外攀巖、真人CS,這里被授予“中國森林體驗基地”“山西省特色小鎮”。如果你有更多的時間,從這里出發,還可以在半小時內到碧山村→鄧家坪農業示范園→萬向現代農業園,這是一條品味田園風光、鄉村美食、滿滿鄉愁的線路,也是我省今年發布的主題為“盡賞田園·晉美鄉村”的12條美麗山西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之一。
我省的休閑農業發展,是頂層設計與市場活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面”上規劃,勾勒發展大框架。近年來,我省深刻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學習借鑒“千萬工程”寶貴經驗,以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為經緯,以打造“三個一號旅游公路”為血脈,系統性挖掘整合鄉村的生態底色、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與農耕文化資源,圍繞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持續提升休閑體驗農業功能高端拓展、文化傳承功能有形延伸。
“點”上突破,打造融合新引擎。宏觀政策的落地,需要具體的抓手。我省緊抓重大活動機遇,如“跟著悟空游山西”,通過開通直通車、門票優惠等吸引客流。省農業農村廳連續五年精心策劃“盡賞田園·晉美鄉村”精品線路推介活動,共推出116條精品線路、544個精品景點。其中,吉縣黃河花海、陽城縣古堡民宿等35條線路入選全國休閑農業精品線路。
從堅實的制度保障到清晰的行動指南,從地方的全域旅游規劃到服務業標準修訂,從銀企對接到帶頭人培育,我省的一系列組合拳激發了休閑農業的市場潛能。2024年,我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已達8911個,吸納從業人員31.84萬人,帶動39.31萬戶農民受益。全年接待游客881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12.88億元,其中農副產品就地銷售收入達54.88億元。這組沉甸甸的數字背后,是無數鄉村的生機重燃和農民的笑顏綻放。
“千村千面”——藏著生動增收密碼
我省地域特色鮮明,資源稟賦各異,這決定了休閑農業的發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現出一批精彩紛呈的實踐案例。
特色產業帶動型——讓土特產變成“金疙瘩”。我省多地立足當地優勢農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陽泉市利用富硒土壤,建設富硒農業專業鎮,開發出果蔬采摘、花海觀賞等特色產品。武鄉縣關家垴村在“艾”上做文章,種植百畝艾草,建成深加工基地,研發洗手液、頸椎枕等產品,讓小艾草形成了大產業。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萬榮蘋果主題公園等,更是將單一的農產品種植,拓展為集參觀、采摘、科普、消費于一體的復合型產業園區。
生態資源融合型——好山水引來“金鳳凰”。依托天然優越的自然生態,多地開發旅游體驗項目,實現生態價值轉化。大同云州區的黃花忘憂農場及周邊區域,在黃花盛開的季節,成為網紅打卡地,游客不僅能賞萬畝黃花美景,還能探秘火山地質、觀光桑干濕地。天鎮、陽高的溫泉資源與萬畝杏園結合,形成了泡溫泉、賞杏花、享農樂的休閑農業園區。
全域旅游型——一盤棋下活“全要素”。臨汾市安澤縣系統性打造“綠、紅、古”三色游精品工程:“綠色游”以黃花嶺、青松嶺等花海和沁河農旅觀光為重點;“紅色游”深入挖掘太岳革命根據地舊址群;“古色游”則聚焦荀子文化、古村鎮等歷史遺存。三色交織,構建了一個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民宿農事體驗型——小院子引爆“大流量”。這種模式聚焦深度體驗,讓游客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太原市迎澤區森棲小鎮打造80家民宿,優化“夜宿”體驗。長治市壺關縣依托5A級景區,發展悠然山莊、嶺秀山莊等精品民宿,“小院子”成功帶動了“大流量”。朔州御隆煌生態家園農場讓游客體驗知青大院、誦讀《滿江紅》,感受農耕文化。
在我省的各種探索中,格外注重建立有效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真正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長治市常平村的“四金”模式(租金、薪金、酬金、福利金)讓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萬元。昔陽縣崇家嶺村通過“運動+康養+民宿”,促進村集體增收60萬元,吸納長期務工120人,人均增收1.5萬元。這些案例證明,休閑農業只有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才能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文化賦能——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
休閑農業如果只有“形”,而沒有“魂”,終將流于表面,缺乏核心競爭力。我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氣質,正是休閑農業區別于其他地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獨特“靈魂”所在。
深挖文化內涵,讓體驗“有滋有味”。文化體驗極大地提升了休閑農業的層次和魅力。多年來,我省高度重視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舉辦全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培訓班、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暨非遺工坊現場交流活動,承辦全國鄉村文化建設推進會等。這些活動系統性地挖掘、整理鄉村文化資源。聞喜裴柏村“耕讀傳家”等傳統文化得以宣揚;稷山板棗栽培系統、陽城蠶桑文化等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積極申報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創新業態與傳播,讓品牌“有聲有色”。挖掘黃河農耕文化、長城邊塞文化、太行紅色文化等資源,我省重點打造的“春游山西·祭祖踏青+清涼山西·博物研學+豐收山西·醉美金秋+冬享山西·民俗三晉”等系列旅游產品品牌深入人心。祁縣梨花節,夏縣杏花節,五寨、嵐縣的土豆花節,“大同黃花為健康中國加道菜”等節慶活動年年火爆。面對未來的挑戰,我省將繼續強化品牌塑造,每年計劃打造20條左右特色化、差異化的精品線路,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發展格局。同時,支持非遺進鄉村,辦好“村BA”、村跑等群眾性活動,保持鄉村的文化活力。
夯實基礎與人才,讓發展“有基有人”。近年來,我省聚焦鄉村建設,省級統籌25億元資金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道路升級等,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優質的硬件環境。同時,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把培養懂農業、懂運營、懂市場的“休閑農業+”高素質農民和鄉村工匠作為關鍵環節。到今年年底將建成660個精品示范村和5200個提檔升級村。
我省休閑農業的實踐成效振奮人心。它不再是簡單的“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而是一場深度融合農業、生態、文化與科技的深刻產業變革。它讓沉睡的資源煥發新生,讓古老的鄉村重拾自信,讓農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正朝著品牌化、差異化、文化化的方向穩步邁進,為我省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與人文魅力。
本報記者王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