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10
又是一年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當豐收的喜悅在大地上悄然醞釀,我們迎來了第41個教師節。
他們站立的三尺講臺,擎起的是民族的未來;他們手執的一支粉筆,書寫的是時代的答卷。從城市到鄉野,從書聲瑯瑯的教室到云端相連的屏幕,千千萬萬教師以知識為火種,以仁愛為燈油,默默點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他們是時光的雕刻師,以匠心守護成長;他們是文明的擺渡人,以情懷擺渡希望。
教師節之際,謹以此專題向每一位點亮他人、奉獻光熱的教師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節日快樂!”
平遙縣實驗小學教師王旭梅:
以熱愛點亮教育星河
從教32載,她以師者仁心堅守教育初心,用赤子之誠培育萬千桃李,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山西省特級教師”“山西省模范教師”等數十項榮譽。她就像一盞溫暖的明燈,不僅照亮了莘莘學子的求學之路,更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指引了方向。她就是平遙縣實驗小學教師王旭梅。
1993年,懷揣著對教育的無限熱忱,王旭梅走上了教師崗位。在農村小學,她廢寢忘食,為學生刻印試卷,讓知識伴著油墨的清香傳遞到每個學生手中。課間,學生們總愛圍在她身邊,分享田間趣事,她則耐心地為他們解答課本里的難題。節假日,她會帶著學生走出教室,一同看日出染紅天際、游覽古城觸摸歷史,讓學生在閱讀與生活的交融中,真切感受“知識不止在課本,世界就在身邊”。
“胸中有丘壑,眼里有學生”,這是王旭梅始終堅守的教學準則。她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分層作業,為“學困生”單獨開“小會”,握著他們的手教寫字,拍著他們的肩鼓勵:“慢慢來,你比昨天進步了!”
32年間,她累計開設百余節公開課、開展百余場講座。她創新推出的四步驟鏈式“自能閱讀教學法”,讓枯燥的語文課變得自主高效;“吾是課程”“235個性發展課程”,讓教育關注到每一個獨特的個體;“PDC項目閱讀”、中醫文化課、古城文化課,讓學校課程充滿“家鄉味”與“文化魂”。2022年,她成立名師工作室,吸納全縣50余名鄉鎮教師加入。在她的悉心指導下,30余名教師在全國賽講中獲獎,其中7名教師榮獲國賽特等獎。
從農村小學的青澀教師,到引領縣域教育的“大先生”,32年來,王旭梅始終以熱愛為筆,以堅守為墨,在平凡的崗位上勇毅前行,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張凱鵬)
榆次區什貼中學教師辛東成:
引領鄉村孩子勇敢追夢
在榆次區什貼中學的三尺講臺上,54歲的教師辛東成已默默耕耘了34載。2024年教師節期間,這位樸實的鄉村教師榮獲“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站在北京領獎臺上的那一刻,他腦海里浮現的是家鄉那片黃土地上孩子們求知的眼睛,那是他從未忘記的初心,也是他一生奔赴的使命。
1991年,辛東成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毅然回到母校什貼中學任教,從此,一根粉筆、兩袖清風、四季耕耘,他成了無數什貼孩子推開世界大門的引路人。
榆次區什貼中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辛東成既是老師,也當父母。清晨督促晨讀,午間查看伙食,夜晚巡查宿舍……哪個學生情緒低落了,哪個學生生活費不夠了,他都一一記在心里,一一安撫、悄悄墊付。他始終秉持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的理念,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激勵優等生拓展知識邊界,耐心引導后進生補齊短板、重建自信。
自去年秋季新學期擔任學校教研工作以來,辛東成帶頭在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中積極探索,為年輕教師示范。他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先后與4名青年教師結對,共同探究教學方法。他所承擔的課題《暴露數學思維過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全國教育理論研究與創新成果評審中榮獲一等獎,并收錄在《中國創新研究》一書中。一路走來,他本人先后榮獲“晉中市模范教師”“山西省教育系統模范教師”“山西省最美鄉村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辛東成說,對于鄉村孩子來說,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夢想的點燃,是對他們未來人生的精心雕琢。他和廣大鄉村教師要做的,是給予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勇氣,讓他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閆淑娟)
和順一中教師徐向陽:
傾力育人成績亮眼
三十余載青絲染霜,育21名清北學子;知命之年雙肩擔綱,守山區教育初心。在和順一中的校園里,高級教師徐向陽——山西省模范班主任、全市高中語文專業委員會理事,正以 “三尺講臺”為基,用30余年的熱愛與堅守,在教壇書寫著動人的育人華章。
“選擇了教育,就是選擇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得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家長的托付。”1991年從師范院校畢業后,徐向陽便扎根在了和順縣教育一線,他始終以“一支粉筆”為伴,早出晚歸、披星戴月的作息,在30余年里成了刻入日常的習慣。如今已過知命之年的他,依舊身兼數職: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兩個班的班主任,還要扛起學校教務主任與高三年級主任的重擔,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初心:“重責在肩體現教師擔當,心系學子豈容一己安閑”。
作為語文教師,徐向陽的課堂總是獨具魅力。他課前翻閱典籍、精心打磨每一個知識點,讓嚴肅的知識講解與活潑的互動交流完美交融。晉中市語文教研員閆智敏贊其課 “如沐春風,是美的享受”。課間,學生們總喜歡圍著他問古詩鑒賞、訴青春煩惱,紛紛表示:“找徐老師準有答案,他是良師益友。”
在育人成果上,徐向陽的成績單格外亮眼。21人考入清北,985、211院校學子無數。2015年高考,全校10人被清北錄取,他所帶學生就占7人;2021年,他的學生張佳惠以654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學,學生張雯婧以636的高分考入清華。“是徐老師的課讓我愛上了語文,也幫我拿到了好成績。”學生張雯婧曾這樣回憶。
即便課后,徐向陽仍把學生放在首位,他主動找學生談心了解訴求,耐心與家長溝通傾聽意見,還積極投身教改探索,他說:“‘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初心,‘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是本分,我得對得起‘老師’這兩個字,要幫助孩子們圓好求學夢。”這份堅守,讓他收獲了家長與學生的一致好評。 (史俊杰)
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陳欣:
別樣溫情守護成長
熠熠生輝、默默耕耘,晉中市特殊教育學校美術教師陳欣,是一名雙耳失聰的一級聽障人士,但她卻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熾熱的愛心,打破無聲世界的寂靜,為無數聽障學生開啟了通往夢想彼岸的大門。
面對來自偏遠農村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差的同學,陳欣用溫暖的笑容、鼓勵的眼神和耐心的手勢,通過講述勵志故事、展示優秀作品等多種方法,激發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她時常自掏腰包,為學生購置畫筆、畫紙、顏料等美術學習用品,以及各類繪畫書籍。在獲評“最美晉中人之最美教師”的那年,陳欣將3000元獎金全部用于購買美術學習用品,只為學生能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少一些阻礙,多一些希望。
27個春夏秋冬,陳欣將別樣的愛心與溫情毫無保留地播撒在與她同命運的聽障學生們心間。在她的悉心教導下,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沖破障礙,圓了大學夢,畢業后順利步入職場,擁有了與健全人同等的生存舞臺和廣闊的發展平臺。
她憑借卓越的教育成就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贏得了諸多榮譽,她曾榮獲晉中市“最美教師”殊榮,多次在校內被評為“教學能手”,在國家、省、市各級專業領域的競賽中屢獲佳績,今年更是憑借突出表現,榮獲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頒發的“特教愛心奉獻獎教金”。
她帶領學生,心懷敬畏與求知欲,虛心向經驗豐富的磚雕師傅求教,從最基礎的磚料挑選、圖案構思,到精細復雜的雕刻手法運用。陳欣從零開始編寫《磚雕》校本教材,與學生共學磚雕技藝,帶領學生進企業頂崗實習,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融入社會。由她指導的“堆錦藝術坊”更是在全國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手工坊展示中榮獲一等獎,這份榮譽既是對學生們努力的認可,更是對陳欣老師多年付出的最好見證。(王愛媛)
晉中市職業中專學校教師段樹花:
因材施教成就精彩人生
三尺講臺,二十八載春秋育桃李;一支粉筆,萬千匠心繪未來。在晉中市職業中專學校,段樹花老師用愛心與智慧點亮無數學子的人生道路,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點燈人”。
28年前,懷揣從教初心,段樹花來到當時的榆次第二職業中學,成為一名語文教師。28年來,她先后擔任過15個班級的班主任,并成長為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和領航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面對職業學校學生個性鮮明、多元發展的特點,段老師堅持因材施教。每接手一個新班級,她都會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和發展潛力,為個性化教育奠定基礎。她創新教學方法,組織成立各類興趣小組,讓學生在合作互助中成長;通過主題班會和深入談話,她總能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他們重拾自信、綻放光彩。“職業教育的真諦在于‘揚長教育’。”段樹花常說,“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優點,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發光發熱。”
她在班級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班級管理,在服務集體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她認為,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應該是指引方向的“引路人”。
2022年,段樹花名班主任工作室(又名領航名班主任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帶領團隊在山西省第十八屆、第十九屆名班主任工作室大賽中分別獲二等獎和一等獎。她堅持教研相長,主持了省級特色育人品牌和課題,多次獲得“優秀班主任”“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28年來,段樹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所帶班級升學率始終名列前茅,眾多學生通過職教高考進入高等學府,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她用行動詮釋:職業教育同樣能夠成就精彩人生,托起美好夢想。 (張穎)
記者手記:師澤如光 雖微致遠
閆淑娟
又是一年教師節。走在秋意漸濃的街頭,我看見陽光穿過樹葉,一如老師們年復一年傾灑的溫暖,安靜,卻足以照亮無數人生的清晨。
忙碌在各條戰線的老師,他們是我市教育最堅實的基石,是遍布城鄉的一盞盞暖燈。
在偏遠的山鄉,他們是守候的“螢火”。面對閉塞與清貧,他們選擇留下,用一本翻舊的課本、一根握短的粉筆,為“山里娃”叩開通往山外的門。他們深知,自己托舉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未來,更是一個家庭、一片土地的希望。
在繁華的都市,他們是沉靜的“擺渡人”。于喧囂中守住三尺講臺的寧靜,以智慧啟迪智慧,以人格影響人格。他們教會學生的,不僅是公式與文章,更是思辨的能力、包容的胸襟和面對未來的勇氣。
在職業院校的實訓車間里,他們是傳承匠心的“老師傅”,手把手教技能,心連心育匠心。他們讓每個孩子都相信:人生的舞臺不止一個,腳踏實地同樣能夠閃耀。
在特殊教育的安靜角落,他們是愛的“破壁人”。用超越語言的方式,傾聽世界上最沉默的心跳;以無盡的耐心與創新,為折翼的天使縫補翅膀,告訴他們:“你本就獨一無二。”
他們是老師,卻常常超越了老師的角色——是父母、是朋友,是人生迷途中的點燈人。他們會在清晨陪學生奔跑,在深夜伏案備課,他們會為一個學生的進步欣喜落淚,也會為另一個學生的坎坷輾轉難眠。
國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我們歌頌教師,不僅是歌頌他們的奉獻,更是歌頌一種主動選擇的承擔:他們用一代人的耕耘,去喚醒另一代人的春天。
值此教師節到來之際,愿尊師之意,融于社會之治;重教之風,行于日常之間。愿每一位師者,皆被時光溫柔以待,桃李天下,燭光永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