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10
講述人 山西宏藝玻璃器皿一分廠廠長 郭雙虎
你要是十年前來我們廠,最壯觀的不是玻璃液在窯爐里流淌的樣子,而是老師傅們沿著生產線一圈圈踱步的背影。他們瞇著眼看火色,伸手感知溫度,甚至憑耳朵聽風機聲判斷爐子“心情”。一爐料燒得好不好,全憑這份經驗。但人總會累,眼總會花。溫度計波動一下,壓力表抖一抖,可能一爐產品就成了次品——那時候,良品率卡在80%上下,就像一道坎,怎么也邁不過去。
改變是從一根傳感器開始的。
2021年,縣里推動玻璃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上5G+工業互聯網。我們宏藝率先接了這招。最初老師傅們直搖頭:“這鐵疙瘩能比人靠譜?”但很快,數據說話了。
我們在窯爐關鍵節點裝上傳感設備,溫度、壓力、液位、流量……全部實時傳到大屏和手機端。過去1小時巡檢一次,現在每秒鐘都有500多條數據奔涌進出。一旦數值異常,系統自動報警,連問題原因都推測得八九不離十。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熔制車間一次壓力驟降。深夜三點,我手機一震,提示3號爐壓力異常。點開實時畫面,果然是調節閥出了故障。我馬上打電話通知維修班,十分鐘趕到現場處理。要放在以前,等第二天白班工人發現時,恐怕一整爐料都廢了——至少損失20萬。
現在我們坐在辦公室,就像給每個爐子裝了“CT機”,生產過程變得透明可控。良品率從80%提高到95%,每年光廢料成本就省下接近百萬。電耗降了10%,一年節省的電費夠買一輛小卡車。
更神奇的是,距離不再是問題。去年10月我去成都參加“一帶一路”招商引資產業推介會,下午3點,我在展館掏出手機,查看到生產線正在運行。順手調整了兩個參數,同步傳輸回祁縣——就像遠程澆花一樣簡單。
我們不是獨一份。縣里打造了玻璃器皿大數據信息平臺,接入了11家標桿企業數據。哪家氣價波動、哪條產線故障、哪個型號熱銷,全縣一張圖,一目了然??h政府還推出“企業家數字領導力培訓”,帶我們去廣州、長沙等地學智能化經驗。以前拼人力、拼能耗,現在拼數據、拼響應速度。
轉型背后更是人的變化。年輕員工主動學起了數據分析,老師傅們笑著說自己“從燒爐工變成了調參數的白領”,這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
一只會“說話”的玻璃杯,背后是一套會思考的生產線。祁縣玻璃不再只是“吹”出來的,更是“算”出來的。透明的不只是玻璃,還有整個產業未來的路。
記者 李雨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