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5-09-08
汾河綿延716公里,從寧武管涔山一路向南,到萬榮廟前匯入黃河,像一條溫柔的綢帶,蜿蜒過黃土高原3/4的溝壑,滋養出兩岸的沃土。不息的水流哺育著晉地兒女,也孕育了表里山河的文化與品格。
近年來,我省把工程治理作為保障“一泓清水入黃河”的關鍵之舉,于2023年6月啟動“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通過3年時間實施285個工程,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切實筑牢黃河中游重要生態屏障。
今年是“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竣工達效之年,也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截至7月13日,285個工程已全部開工,已完工202個,完工率70.9%。日前,記者跟隨“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新聞采訪活動,深入汾河流經的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6市,行程約1300公里,實地采訪涵蓋污水處理、生態修復、水源置換等多個領域的重點工程項目,感受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變化。
置換水源 涵養生態
7月31日,天氣炎熱,在侯馬市汾西灌區龍子祠泉水向侯馬市供水水源置換及北莊地表水廠建設工程現場,工人們正忙著進行管線切割、安裝。負責施工的山西運城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北莊水廠項目負責人毋揚飛說:“我們現在進行的是幾個蓄水池的建設,計劃10月30日前全部完工,達到輸送清水的標準。”
侯馬位于汾河與澮河交匯處的平原地帶,東連曲沃,西接新絳,南靠紫金山,北依汾河水,是我省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城市,同時也是省內城鄉聯系最為緊密和典型的縣級市。汾河、澮河如同侯馬市的守護神,流域覆蓋了60%以上的人口,不僅提供飲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支持,其水質水量是侯馬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然而地少水少人口密集,造成了侯馬市水資源緊張,人均水資源量只有70.2m3,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5%,山西平均水平的20%。
侯馬市水務局局長陳永樂介紹,在此情況下,當地謀劃實施了引調水工程,通過建設57km的輸水工程,將堯都區龍子祠泉水輸送至侯馬市,并以龍子祠泉水、黃河水為水源,新建一座供水規模4.0萬m3/d的水廠。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向侯馬市提供生活用水1500萬m3,有效解決城鄉生活用水供需矛盾,每年可壓縮地下水開采量983萬m3,有效緩解地下水開采壓力,有利于地下水水位回升,對于涵養周邊生態,穩定澮河生態基流,進而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有著積極作用。
汾河是三晉大地的生命之源,汾河水量的豐沛與否,不僅關乎流域內生態平衡,更與人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作為我省“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侯馬市通過水源置換、涵養生態,為汾河“解渴”,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提升地下水位,還提高了水體修復自凈能力,為汾河水量豐起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涵養水源的同時,探索如何從源頭減少水資源浪費,高效利用水資源,推動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才能讓汾河之水長流不息,潤澤三晉大地。
擴容改造 水質向好
7月29日,在呂梁市文水縣劉胡蘭鎮工業聚集區污水處理廠,記者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看到,渾濁的污水經過預處理、生化反應和消毒環節,最終變為清澈見底的達標水。項目負責人文水澤濤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白帆介紹:“目前污水處理廠日均處理量達到了4000噸至5000噸,解決了養殖、屠宰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汾河支流磁窯河的突出問題。”
磁窯河是汾河的一級支流,也曾是汾河所有支流中污染較為嚴重的,特別是在文水、交城、清徐3縣接壤區域。為了讓汾河水質早日好起來,從2019年起,呂梁市按照“源、點、環、帶”治理思路,推進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排查整治,狠抓工業廢水深度治理,推動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文水縣是遠近聞名的養牛大縣,當地沿河劃定禁養區、擴建污水處理廠、促進糞污資源化利用,通過綜合治理,筑起了保障汾河入河水質的嚴密防線,特別是在“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推動下,文水縣對劉胡蘭鎮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容提標改造,以滿足日益擴大的污水處理要求。
劉胡蘭鎮污水處理廠原廠設計能力有限,汛期時,初期雨水裹挾的養殖糞污外溢河道。“2024年擴容改造時,除了擴大日處理能力,還配套建設了調蓄池。”白帆介紹,目前,3萬立方米的調蓄能力能夠有效收集、處理覆蓋范圍內的初期雨水,緩解汛期污水溢流問題。
水質是汾河的生命,也是衡量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關鍵指標。曾經,汾河因流域內過度開發、污染排放等問題,一度陷入困境,不僅影響了流域內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讓汾河水質徹底好起來,我省堅決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堅持“查、測、溯、治”,3730個入河排污口納入監管平臺,全部追溯源頭、實施分類整治;將“一斷面一方案”作為汾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重要支撐,因地制宜、科學推進村鎮生活污水治理;扎實推進“聽民意辦實事”工作,完成150個鄉鎮和850個村級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從源頭把好關,有效減少了入河污染物排放量;開展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體排查整治等專項攻堅行動,推動84個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動態清零。2024年,我省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1.5%,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首次達到三類水質,黃河干流(山西段)連續3年保持二類及以上水質。
水生態環境變好,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汾河畔安家落戶,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珍稀物種桃花水母在汾河太原段現身,成為水生態向好的生動例證。
亮麗名片 百姓共享
晉中介休市是汾河沿線重要城市,汾河流經介休境內全長33公里、5鎮(鄉)27村,肥沃的汾河谷地為當地90%的產業提供了發展支撐。近年來,介休市聚焦汾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大保護、大治理,統籌推進清潔生產,推動傳統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和工業企業減耗降排,筑牢生態基準線,守護母親河水清河晏。
晉中市生態環境局介休分局局長白晉介紹,近年來,介休市下真功夫“治水”、科學施策、突出重點,實施了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介休段生態治理工程,為汾河又增添了一道生態屏障。該工程起于朱家堡已建濕地,終于西堡村汾河橋下游100m處,治理長度22.2km。工程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堤防生態化改造工程、灘槽整治工程、生態綠化工程等,已于2023年11月底完工。
經過治理,汾河介休段再現碧波蕩漾,天鵝回來了,鳥中“大熊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也回到了濕地公園。7月29日,記者站在已經完工的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介休段的岸邊遠眺,河道內蘆葦搖曳,成群的白鷺、鴛鴦在水里嬉戲,汾河兩岸水草豐茂,生機蓬勃。人們或漫步于柔軟的塑膠步道,或倚欄遠眺,盡情享受著依水而生的生態之美。
讓汾河兩岸風光美起來,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體現,也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直觀展示。如今的汾河,在一系列生態修復治理的推動下,正逐步展現出“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底色,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感受汾河之美,汾河真正成為山西的一張亮麗生態名片。
從管涔山源頭的涓涓細流到萬榮廟前緩緩匯黃,汾河的每一滴清水,都承載著三晉百姓對生態美好的期盼,更映照出我省踐行“兩山”理念的堅定決心。“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啟動以來,285個工程項目如星火燎原,點亮汾河兩岸美景。隨著工程全部竣工達效,汾河必將實現“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筑牢黃河中游生態屏障,讓這條流淌千年的母親河,在新時代續寫滋養晉地、造福百姓的新篇章。(記者 程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