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08
白露作為秋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暑熱消退、秋意漸濃。這個節氣,晝夜溫差可達10多度,空氣濕度顯著下降,人體易受寒濕侵襲。此時,應結合節氣特點與人體生理規律,制定科學的養生方法,才能在金秋時節收獲健康。
添衣防寒正當時
進入白露節氣,暑氣漸消,晝夜溫差加大,萬物開始進入收藏階段。晉中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中醫師楊慧認為,此時,人體亦應順應這一變化,調整起居,出行要防寒保暖。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她介紹,白露節氣因氣溫下降、早晚溫差大而常見晶瑩剔透的露水得名。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早晚溫差可達10℃以上,民間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赤膊露身容易受涼,輕則易感冒,重則易患肺疾。
“立秋以來,與季節有關的疾病容易犯,像頸椎病、腰腿痛、關節疼痛、鼻炎等。這段時間來醫院看這類病的患者增多。”楊慧說,有的人特別是平時頸椎、腰椎不好的人如果不注意的話,早晚騎車時還穿著短袖短褲容易受寒,一受寒,頸椎病、腰腿痛等毛病就會加重,身體不適,受罪的是自己。因此,要保護好人體的四個“門戶”:頸部、肚臍、腳踝和背部,防止風寒入侵,引發不適。
“除了外出不露身,還須注意及時添衣加被。”她說,白露時節不宜再睡涼席,入睡時要關上窗戶,將薄棉被備在床頭。同時,應注意隨氣溫變化加減衣服,早晚外出時穿件外套,健康人群可適當“秋凍”以增強耐寒能力,老人、兒童、體質虛弱者或患有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的人,需及時保暖,特別是背部和足部保暖,穿好襪子和鞋。(張凱鵬)
養肺防燥勿貪涼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晉中市中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巖建議,白露后飲食要以養肺防燥為主,多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不能再貪食寒涼之物。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節氣,氣候特點就是“燥”,容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秘結、皮膚干裂等癥狀。為此,王巖建議,此時飲食要以養肺防燥為主,應多補充水分,多喝開水、豆漿、牛奶、淡茶等以養陰潤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梨、橙子、柚子、藕、銀耳等以潤燥生津;多食百合、蜂蜜、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的清肅之性。盡量戒除煙、酒、咖啡、濃茶及煎炸食品,以免化燥傷陰。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等,可以促進排便,防止腸道積滯,化火傷津而致大便干燥。
“白露之后,天氣逐漸轉涼,應避免繼續食用寒涼食物,例如西瓜、冷飲以及海鮮等。”王巖表示,秋季食用寒涼食物會讓身體積聚更多寒氣,影響脾胃功能,甚至降低免疫力。入秋后可先吃一些易消化、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山藥等。
古人素有“秋季貼秋膘”的習俗,王巖提醒,“貼秋膘”切不可盲目進補,關鍵在于營養均衡、循序漸進、科學合理,避免油膩和暴飲暴食。食材選擇要多樣化,烹飪方式盡量采用蒸、煮、燉,減少煎、炸,讓身體在秋季得到溫和滋養。
(李娟)
科學運動強體質
白露過后,晝夜溫差逐漸拉大,秋高氣爽的天氣為戶外運動提供了絕佳條件。科學選擇項目并做好防護,既能增強體質,又能避免“秋燥”傷身。
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王黛卿表示,秋季,人們運動應以“緩”為主,避免大汗淋漓,可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運動。其中,八段錦通過八個動作拉伸經絡、調和氣血,尤其適合中老年人群。對于中青年,可適當增加登山、羽毛球等運動,但需控制強度,以微汗為度。
秋季健身還要牢記“四防”。防拉傷:運動前需充分熱身,如動態拉伸、原地踏步等,持續10分鐘至15分鐘至身體微微發熱。防受涼:避免夜間寒濕時段運動,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水、更換衣物,尤其注意頭部、足部保暖。防過勞: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每周運動3次至5次,每次30分鐘至60分鐘,避免突然加大運動量。防秋燥:運動后補充水分,可飲用淡鹽水或食用梨、銀耳等潤燥食物,緩解口干、便秘等癥狀。
針對陰雨天氣或不便外出者,推薦居家健身,比如瑜伽或八段錦。瑜伽受場地的限制小,能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平衡性和力量。八段錦是傳統的養生運動,非常適合室內進行。
白露是調養身心的黃金期。市民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項目,讓運動成為秋日里的“活力密碼”。
(張穎)
順應時節養身心
白露時節,如何順應自然進行養生?晉中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中醫師楊慧強調,白露時節要順應秋季“燥邪當令”“陽氣漸收”的特點,注重防燥、保暖、調暢情志等。
“牙疼”“頸椎疼”“感冒”……進入秋季以來,身邊的很多人出現了這類毛病。對此,楊慧建議,要注意保暖,飲食上選擇潤燥食物,同時要遵循《黃帝內經》中“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養生原則,規律作息,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節假日也不例外。睡前盡可能營造利于睡眠的環境,不玩手機。入睡困難的人群,可交替按摩神門穴、三陰交穴、內關穴,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適中,每次3分鐘至5分鐘,每日2次。每日臨睡前,還可用熱水泡腳15分鐘至20分鐘,水沒過踝關節,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質量。
在情志調養方面,楊慧指出,“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秋季草枯葉落,容易引發凄涼之感。建議多登高望遠,參加戶外活動,接觸陽光和自然,保持樂觀情緒,可以通過冥想、聽音樂、閱讀、旅行等方式來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同時,與親朋好友相聚,分享快樂,也可以有效緩解壓力,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白露是豐收的時節,也是人體陰陽轉換的關鍵期。掌握正確的養生方法,才能為即將到來的寒冬打好健康基礎,達到“秋收冬藏”的養生目的。
(閆淑娟)
策劃:路麗華
統籌:張穎
攝影: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