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縣八年來敵災損失血賬部分檔案資料
左權蓮花巖古崖居石縫里發現的《死亡診斷書》
晉中市檔案館館藏資料《太谷區的紡織運動》
左圖為朝鮮義勇軍殉國先烈戰績碑;右圖為云頭底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舊址
公民資格證明書(紙質)
《新華日報》(華北版)通訊《我軍攻克遼縣城》
第六單元:歷史見證
八十余載光陰流轉,烽火硝煙早已消散,但那些鐫刻在紙張、膠片上的痕跡,依然帶著滾燙的溫度。它們從不是塵封庫房的寂寂藏品,而是一個民族在危亡之際發出的吶喊,是無數生命用熱血與信念寫就的歷史畫卷。
檔案,是歷史最忠實的記錄者,見證了侵略者的殘酷罪行,見證了抗日軍民的不屈斗爭,見證了正義力量的相互支持,見證了民主政權的治理智慧……這些在戰火中留存的記錄,讓我們得以觸摸那個年代的心跳,讀懂中國人民為何而戰、為何能勝的精神密碼,展現抗日軍民“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左權縣八年來敵災損失血賬
日軍侵占晉中各縣期間,強征勞工服役,屠殺無辜百姓,奸淫婦女,掠奪財物,“掃蕩”抗日根據地,實施“燒光、殺光、搶光”政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據統計,抗戰期間晉中人口損失達3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達2014億元,制造屠殺平民的大型慘案177起?!蹲髾喟四険p失 永忘不掉的一筆血賬》詳細記錄了日軍對左權人民的殘酷暴行。
八十三份《死亡診斷書》
2009年初冬,左權縣一處廢棄的古崖居石縫里發現了一沓塵封泛黃的檔案,這就是1939年犧牲在八路軍醫院的第一二九師傷員的《死亡診斷書》。這83份《死亡診斷書》詳細記錄了英雄所在的師、團、營、班番號,姓名、年齡、籍貫、記錄人及犧牲時間和被救治過程。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15歲。《死亡診斷書》于2012年被山西省文物局專家鑒定為“最珍貴的紅色文物”,2020年《死亡診斷書》發現地蓮花巖古崖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谷三區石堡寨婦女的互助紡織
1943年夏,太谷三區石堡寨婦女李拴魚、喬奪蘭等四人組成紡織互助組,一年里僅喬奪蘭就紡了七十多斤花,這極大激發了全村婦女的紡織熱情。到1944年春,全村有25名婦女組成4個互助組。后因棉花短缺,而游擊區雖有棉花卻被敵人搗毀紡織工具?;ブM派代表到游擊區建立伴紡關系,一斤棉花交換半斤布,才運回大量棉花。這種根據地與游擊區結合伴織的辦法,既解決了游擊區群眾的困難,又解決了根據地缺棉的問題。婦女們紡花、織布、做軍鞋,縫制軍衣、軍褲,有力保障了八路軍的后勤需要。
朝鮮義勇軍戰斗在遼縣
1941年7月初,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本部進入遼縣。1942年5月,日軍調集3萬兵力對太行山區發動了大“掃蕩”。八路軍總部及后勤機關被日軍合圍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的麻田十字嶺。30多名朝鮮義勇軍戰士奮勇作戰,掩護總部突圍。戰斗結束后,總部在送給他們的輕機槍槍柄上刻上了“為了共同理想我們永遠站在一起”的贈言。
1942年7月7日,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中的5名中共黨員,在云頭底村口的老槐樹下成立黨支部。從此,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在中國共產覺的領導下,與中國抗日軍民并肩作戰,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
公民資格證明書
1941年8月14日,中共遼縣委員會召開代表會議,就村鎮大選進行黨內動員,并成立遼縣村選委員會,區級設立指導組,8月20日起按“三三制”原則進行村選動員。全縣共核實登記應參選公民35199人。9月上旬正式選舉,因百姓大都不識字,故實行投豆(玉米)選舉。候選人背向選民,背后的桌上放瓷碗,選民投豆后以豆的多少決定當選者。
當時印發布質和紙質兩種“公民資格證明書”作為參選入場券,有編號、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籍貫、頒證時間等信息,紙質證印有公民的四項權利和四項義務,布質證還印有宣傳口號。這生動展現了根據地“三三制”的實行,得到了人民群眾擁護,實現了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抗日的目的。
收復和遼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大規模戰略反攻階段,華北抗戰形勢發生了很大轉變。1945年4月下旬,太行第一、二、三軍分區主力部隊發動收復和順、左權縣等據點的作戰。4月26日,解放左權縣城。28日,收復和順縣城。5月7日,《新華日報》(太行版)發表社論《和遼解放與太行區的新形勢》,指出“和遼的恢復,使太行區擴大了四萬余人口和四千余平方華里”“但收復和、遼的意義決不止此,它基本改變了北線整個形勢,更加鞏固了太行革命根據地”。
結語
紀念,從來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提純歷史的智慧。從“中流砥柱”到“歷史見證”的立體展示中,我們感悟的是一脈相承的精神基因——面對危難時的眾志成城,面對強敵時的風骨凜然,面對未來時的清醒堅定。
八十年風雨兼程,山河早已換了人間。但那些鐫刻在大地上的精神印記,那些熔鑄在血脈里的不屈品格,永遠是民族前行的底氣。晉中588處革命遺址,恰如鑲嵌在太行山脊的星辰,承載著血與火的記憶,見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民書寫“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烈史詩,更在新時代閃耀著太行精神的光芒,激勵后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讓記憶蘇醒,讓脊梁挺直,或許就是對“太行浩氣傳千古”最生動的詮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英雄們用生命期許的愿景,正在我們手中具象為可觸摸的繁花。
內容由晉中市史志研究室、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檔案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