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08
婦女們為八路軍戰士洗衣服
人民群眾把最好的糧食運往前線
遼縣兒童團使用的臂章
1939年,朱德總司令(右二)和康克清(左三)在總部駐地與重慶戰區婦女兒童考察團成員陳波兒(左一)等合影
八路軍總部韓莊修械所舊址
遼縣兵工廠生產的步槍、炮彈、手雷等
八路軍指戰員幫助麻田群眾種水稻
鄧小平之子鄧樸方(前排中)與奶娘郭金梅一家在云頭底村
遼縣第一任女縣委書記陳舜英(右一)與女兒、奶娘劉捧合影
作家趙樹理
趙樹理編寫的大鼓詞《戰斗與生產結合一等英雄——龐如林》
趙樹理編寫的大鼓詞《戰斗與生產結合一等英雄——龐如林》
第二單元:銅墻鐵壁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壯闊斗爭,最終形成“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全民族抗戰局面。
“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叫兒打東洋”,抗日根據地青壯年踴躍參軍奔赴前線,婦女們組成洗衣隊、救護隊支援作戰,“太行奶娘”用乳汁乃至生命守護革命后代,群團組織在抗日根據地蓬勃發展,兵工廠夜以繼日趕制武器,大生產運動實現根據地自給自足,抗戰文藝用歌聲與文字凝聚士氣?!按宕逑褴姞I,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晉中人民以熱血與擔當筑起人民戰爭的銅墻鐵壁,彰顯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2.1參軍支前
面對日軍的瘋狂侵略,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各地掀起參軍參戰、支前擁軍優屬的熱潮,僅在抗日根據地的腹心縣——左權縣,總計7萬人,就有1萬人參軍、1萬人支前、1萬人犧牲。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末至1938年初,晉中各縣參軍近2萬人;1939年初,遼縣5000余人參加破路運動;1940年8月,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晉中參戰民眾達7萬余人,其中14557名為自衛隊員;百團大戰期間,晉中婦女縫制軍鞋3萬余雙;1945年春,在“雙擁”活動中,左權縣在短短一個月內向抗日部隊贈送40多萬元的慰問品,和(順)西郜村、溫泉、西里等村群眾向部隊捐送銅220斤、鐵2000斤,用以制造抗日武器。
抗戰勝利時,第一二九師從入晉時的9000余人發展壯大為30萬人。
2.2建立和發展群團組織
太原失守后,隨著八路軍在山西的戰略展開,分兵分區發動群眾成為創建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的關鍵環節和中心任務之一。1938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晉東南工作的指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黨組織加強對群眾工作、群眾運動和群眾斗爭的領導,群團組織迎來了大發展。7月,榆次等4縣有婦救會會員8473名,青救會會員和兒童團團員共4263人;太谷等6縣有農救會會員30984人、工救會會員8067人、自衛隊員5.2萬人。各種形式的群團組織,積極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在對敵斗爭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3軍工生產
抗戰初期,為解決八路軍武器裝備數量不足且質量低劣的問題,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在和順縣石拐鎮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提出除師級以外,各旅、團、游擊支隊及地方政府和自衛隊也要開辦修械所和炸彈廠。這一時期,晉中軍工事業主要有遼縣高峪溝第一二九師修械所、軍工部三所,榆社韓莊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武器修械所,和順青城八路軍炸彈廠,昔陽三教河八路軍小型兵工廠等。蓬勃發展的太行軍工生產,有力支撐了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2.4“滕楊方案”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作戰逐步轉向敵后戰場,再加上太行區發生罕見的旱、蟲、蝗自然災害,使根據地在財政經濟上日益困難。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左權縣麻田鎮召開會議,討論部署貫徹毛澤東提出的“組織起來”的方針和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計劃和具體措施。4月,八路軍總部發布“滕楊方案”,提出“公私兼顧,使集體和個人在生產節約中都能增加收入”的辦法。為貫徹中央決定,晉中各縣普遍建立多種形式的互助組、變工隊,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如在太谷彭溫莊村,全村男女老少都參加了合作社,通過組織生產實現了“豐衣足食、耕三余一”。大生產運動和“滕楊方案”的貫徹,使根據地不僅有力反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掃蕩”,而且取得了豐產豐收。
2.5太行奶娘
抗戰時期,在太行山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她們用甘甜的乳汁、無私的母愛,甚至用生命呵護著八路軍將士的后代,這一英雄群體的名字叫“太行奶娘”。這其中有韓春花(劉伯承之子劉太行的奶娘)、王巧魚(羅瑞卿之女羅峪田的奶娘)、王秋根(李雪峰之女李曉林的奶娘)、郭金梅(鄧小平之子鄧樸方的奶娘)等。太行奶娘的具體人數已無法考證,僅左權縣有名可查的奶娘就有55名。她們為保護八路軍后代作出了巨大犧牲,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左權縣有12名奶娘和家屬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而犧牲。太行奶娘的無私奉獻體現了軍民深厚的魚水之情。
2.6抗戰文藝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廣大文藝工作者擔負起喚起民眾、實現民族救亡的文藝抗戰使命。晉中作為抗日救亡的重要戰場,許多藝術家們在這里創作了大量的抗戰文藝作品。代表性作品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文學作品,《左權將軍》《太行游擊戰》等歌曲作品,《憲政運動》《敵后方木刻》等美術作品。這些“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大眾化文藝作品,振奮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抗戰力量,鼓舞了革命斗志,堅定了勝利信心。
文圖由晉中市史志研究室、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檔案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