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06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以來,一代抗日精英匯聚太行,在太行山上運籌帷幄,指揮華北抗日,書寫了光輝的抗日篇章,創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本文摘編部分全民族抗戰中晉中的大事記,激勵全市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晉中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1、晉中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同時,八路軍主力向山西抗日前線開拔。
“七七事變”后,晉中各級黨組織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戰略決策,通過犧盟會等組織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中共平遙縣委幫助犧盟會大力發展會員,一個月內發展了2000余人,并幫助開展了抗日訓練班;在榆次,共產黨員閻定礎等人利用犧盟會名義,以晉華紗廠為基礎,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募捐,組織工人自衛隊;在太谷,犧盟會與“民先”等組織,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成立抗敵后援會,還組織了太谷婦女救國會;介休、昔陽、壽陽等地的共產黨員,也都通過犧盟會、國民黨軍官教導團等組織,開展慰問抗日將士、組織群眾抗日武裝等活動。
2、八路軍各部開赴晉中
1937年9月17日,毛澤東發出《關于敵情判斷及我之戰略部署》的指示,擬以115師進入恒山南段活動,逐漸南移,展開于晉東南之太行、太岳兩山中。依照這一部署,八路軍115師派出周桂生、黃驊等部分干部到榆次、太谷一帶開展工作,幫助犧盟會組織訓練群眾抗日武裝。
10月上旬,忻口會戰激烈進行之際,日軍又另抽兵力,直撲天險娘子關,企圖兩路會攻強奪太原。在此情況下,八路軍129師奉命向晉東一帶開進,劉伯承親率129師前方指揮所和769團先遣隊,由正太路南側馳援娘子關國民黨守軍。13日,毛澤東提出《關于太原失守后華北戰略部署的意見》,指示八路軍129師在正太鐵路以南平定、昔陽至榆次南部地區創建根據地,以備失利之時進行南面防御戰。16日,129師先遣隊772團抵達平定、昔陽一帶。18日,政委張浩率領師部進入晉中,劉伯承率129師一部活動于正太鐵路沿線。
3、石拐會議
1937年11月7日,朱德、彭德懷率八路軍總部進駐和順縣石拐鎮一帶山區。8日,八路軍總部在石拐鎮召開軍民團結抗日大會,朱德總司令作動員講話,進行華北抗戰總動員。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關于以129師為主力,依托太行山創建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指示,并對創建根據地和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進行具體部署。13日,八路軍129師在石拐鎮召開干部會議,傳達總部決定,研究部署分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和創建根據地等工作。會議決定,抽調三分之二兵力分散到太行山腹地及周邊縣區,與地方黨組織結合,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創建根據地。石拐會議不僅在129師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整個八路軍的發展歷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劉伯承后來說:“石拐會議其實是129師的第一次戰略展開。”
石拐會議后,11月15日,劉伯承、徐向前等首長率司令部移駐遼縣(今左權縣)縣城附近的西河頭村,肩負起開辟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重任。
4、決死一縱隊首戰獲勝
1937年11月初,八路軍決死一縱隊開至祁縣、平遙、介休、靈石一帶之后,依托地方黨組織開展工作,并組織大批工作隊到農村,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組織人民抗日救國會、自衛隊、兒童團,捉拿漢奸,收容散兵,維持社會秩序;實行合理負擔,改善軍隊供應,動員群眾參加八路軍和決死隊。同時,以部分兵力活動于游擊區、敵占區,開展游擊戰爭。11月上旬,決死一縱隊派出一個中隊尾追由王和鎮回撤平遙之敵,進至平遙城關附近,每日晚間進行擾亂性襲擊。占領平遙縣城的日軍派出騎兵40余名偵查,決死隊秘密占據有利地形,待敵接近后突然開火,斃敵20余人,繳獲大量軍用品。決死一縱隊組建以來首戰告捷,對當地民眾和抗日軍隊鼓舞很大。11月24日,日軍退出平遙,決死隊即行進駐,創造了中國軍隊收復失陷縣城的首次紀錄。12月上旬,決死一縱隊三大隊進至祁縣城關一帶活動,在當地群眾帶領下,對城關守敵突然襲擊,斃敵30余名。
5、范村戰斗與“麻雀戰”
1937年11月26日,駐太谷日軍出動步兵500余人、騎兵100余人,攜帶炮6門、汽車2輛,向范村進犯。129師771團2營用一個排在正面誘擊敵人,等敵人距我軍200米左右時,突然用火力襲擊殺傷敵人,當敵人展開火力還擊時,隱蔽撤退,到后面占領新陣地。此戰,八路軍以一個連兵力同日軍步、騎、炮兵共600余人(6門炮)對抗,戰斗前后共進行了6小時,斃傷敵近百人,擊毀敵汽車1輛。我軍無一人傷亡。
12月26日,日軍卷土重來。這次“圍剿”除了有500余名步兵,日軍還帶了3輛坦克。八路軍在近10公里的誘敵路線上布滿了戰斗小組,共斃傷日軍40余人,擊毀坦克1輛。
這兩次激烈的戰斗,八路軍都是化整為零,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這種戰術有利于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發揮有效火力打擊敵人,盡量減少自身傷亡。范村戰斗的作戰方式和取得的輝煌戰果,受到129師師長劉伯承的高度重視,稱贊這次戰斗是一次典型的消耗戰,消滅了敵人,保存了自己。劉伯承認為,這種作戰形式與麻雀的活動很相似,將其稱為“麻雀陣”和“麻雀戰”。后來,他在《兩年來華北游擊戰爭教訓的初步整理》一文中,把這種遍地撒開、靈活機動、神出鬼沒,到處給日軍以襲擾牽制和消耗打擊的戰術總結為“麻雀陣打法”。劉伯承從理論和戰術深度對“麻雀戰”進行總結和推廣后,號召太行軍民“來個麻雀滿天飛”。
在根據地的抗日斗爭中,八路軍和民兵運用“麻雀戰”,漫山遍野打擊日偽,使驕橫的日軍疲于應付,吃盡了苦頭。1942年8月,《太行軍區夏季反“掃蕩”軍事總結》中記載,太行軍民利用“麻雀戰”戰術,以少勝多,戰績卓著,有的縣曾創下了敵我傷亡53∶1的戰績。
6、晉中軍民粉碎日軍“六路圍攻”
1937年12月下旬,八路軍129師769團、772團主力,在秦賴支隊、汪支隊的配合下,組織發動了對正太鐵路的破擊戰,使日軍聯系晉冀兩省的重要運輸線受到極大威脅。22日,駐守正太鐵路沿線的日軍第20師團,集中兵力,以分進合擊、遠距離奔襲的戰術,從平定、昔陽、榆次、和順等地分六路向壽陽,和順的馬坊、松塔一帶發動圍攻,企圖圍殲八路軍主力,控制正太線南側地區,以保障其鐵路運輸線的安全。為了粉碎日軍的圍攻,八路軍129師在晉中地區黨組織、游擊隊及廣大群眾的密切配合下,以772團在內線馬坊、松塔、華泉一帶阻擊日軍;以769團、秦賴支隊、汪支隊活動在外線作戰,抄襲各路日軍側背,內外夾擊,迫使敵軍于12月26日退守原防地。此次作戰,八路軍及地方武裝各部共殲滅日軍600余人。反“六路圍攻”是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以來共產黨、八路軍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斗爭,使創造根據地的第一塊基石穩穩地扎了下去。
7、晉中根據地粉碎日軍“九路圍攻”
太行根據地的迅速建立和發展,使華北日軍深感八路軍的“威勢已不容忽視”,1938年4月初,日軍決定以108師團為主力,糾集3萬余兵力,從四面分九路向晉東南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攻,企圖將八路軍主力消滅在遼縣、榆社、武鄉地區。為了粉碎日軍圍攻,晉中、晉東南地區軍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與周密的部署:各抗日部隊分別召開會議,具體研究作戰部署及其他有關事項;各級黨組織緊急動員多方力量,發動群眾堅壁清野并進行戰勤服務。
晉中地區各抗日武裝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下,在昔陽、和順、遼縣、榆社、祁縣等地分路打擊敵軍,使日軍難以捕捉我抗日部隊的主力,陷于饑餓疲憊和恐慌不安的困境。4月16日,八路軍主力在武鄉長樂村夾擊日軍,斃傷敵軍2200余人,迫使日軍回竄。各抗日部隊乘勝追擊、截擊日軍,殲滅敵1500余人,隨后又相繼收復了榆社、祁縣縣城。至4月27日,歷時半個月的反“九路圍攻”取得最后勝利。
8、祁縣子洪口戰役
1938年4月,日軍3萬余人從四面向晉東南的129師主力展開“九路圍攻”,妄圖把八路軍129師主力消滅在遼縣、榆社、武鄉一帶。晉中地區抗日軍民全力反擊日軍圍攻,取得了反“九路圍攻”的勝利。期間,國民黨武士敏部169師和八路軍一部在祁縣子洪口一帶發起了一場國共聯合抗日的典型戰例——子洪口戰役。
1938年4月8日,日軍109師團一部由太谷方向直撲子洪口,企圖扼制這一戰略咽喉。日軍一路狂奔,到達祁縣境內后迅速占領子洪口。百里行軍沒有消耗一槍一彈,如入無人之境。武士敏采用“誘敵深入,圍點打授”的戰術,早已撤出子洪口,埋伏在公路兩側的高地上。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和國民黨169師一個團,集中猛烈火力射向敵人。日軍死傷慘重,敗退休整。
4月11日凌晨,日軍再次向子洪口發起進攻,企圖占據山嶺上的有利地形。武士敏早已截獲日軍偷襲情報,169師的將士們臨危不懼,輕重武器一齊向日軍開火。子洪口、長樂村遙相呼應,八路軍、國民黨軍互相配合,與敵人激戰6晝夜后,日軍損兵千人,折將2名,1名日軍聯隊隊長被擊斃,軍車被擊毀10余輛,一舉粉碎了日軍由子洪口進攻白晉線繼而攻入太行區腹地的陰謀,為阻擊“九路圍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9、秦賴支隊東寨阻擊戰
1938年12月6日,駐陽泉、昔陽、平定日軍2000余人“掃蕩”昔東皋落地區,分區主力秦賴支隊當即奉命趕赴昔東山區阻擊日軍。梅(華繁)侯(維煜)支隊也同時從榆次、太谷等地東進至昔東地區東寨村一帶協同圍堵進犯日軍。
26日,日軍竄至皋落鎮燒殺搶掠,秦賴支隊在昔東地方武裝的協助下向其發起攻擊。日軍漸漸不支,撤退至東寨村河谷,又遭到梅侯支隊的截擊。經過半日激戰,斃敵40余人,殘敵在夜幕掩護下退回昔陽城。
戰斗結束后,秦賴支隊奉命離昔,梅侯支隊進駐三都村,中共昔東縣委、抗日縣政府組織當地群眾慰問參戰部隊,縣劇團還進行了文藝表演,軍民共同慶祝勝利。
10、遼縣石匣戰斗
1939年7月11日,八路軍385旅769團與獨立二團在遼縣石匣附近安順溝、狼牙山一帶設伏,截擊由長城鎮出犯之日軍獨立混成第四旅團板津大隊。戰斗先由769團打響,奇襲日軍三九壽男中隊;繼之獨立二團趁機伏擊了趕來增援的永井中隊,持續戰斗至午夜,共斃敵中隊長以下120余名,繳獲步槍、手槍20余支,輕機槍兩挺。
石匣戰斗重創日軍板津大隊,成為第二次反“九路圍攻”中北線戰場上的一場漂亮仗,大大鼓舞了遼縣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遼縣人民為歌頌狼牙山戰斗的勝利,以當地民歌曲調編唱贊歌一首:“石匣有個狼牙山,它是鬼子的要命關,385旅老二團,奪了鬼子的輕機槍”,傳唱至今。
11、129師發動白晉戰役
1940年5月初,鑒于日軍日夜搶修白(圭)晉(城)鐵路,企圖分割,封鎖太行、太岳根據地的形勢,八路軍129師決定發動白晉戰役,以破壞其修路計劃,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
戰役于5月5日開始,在晉中、晉東南地方黨組織及當地2萬余群眾的密切配合下,八路軍各部在南北200余里的鐵路線上,開展了大規模破擊作戰,戰役的具體部署是:以129師特務團及晉中地方武裝、游擊隊破擊祁縣東觀至來遠段;以385旅、平漢縱隊主力及晉冀豫邊縱一、三團破擊祁縣來遠至武鄉權店段;以386旅、決死一縱隊破擊權店至柳村段;在100余公里的鐵路線上展開全面破擊,并對沿線日偽軍據點進行襲擊。經過一晝兩夜的奮戰,使白晉線北段全部陷于癱瘓。6日凌晨,八路軍386旅一部突然襲入晉中祁縣與武鄉交界的南關據點,殲滅守敵200余人,奪取一批軍用物資,并救出1000余名被抓百姓。7日,白晉戰役勝利結束,八路軍共破壞鐵路50余公里,破壞橋梁50余座,炸毀火車1列,殲滅日偽軍350余人。此后,晉中、晉東南地區地方武裝和民兵、游擊隊,繼續對白晉線實施破擊和襲擾,并一直持續到8月,為“百團大戰”揭開了序幕,并積累了初步經驗。
12、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彭德懷、左權指揮八路軍105個團,開展了空前的、對日軍華北交通線的破擊戰,以打破日偽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分割、包圍和封鎖,爭取華北戰局的好轉并影響全國抗戰形勢。
戰役的主要目標是:徹底破壞正太鐵路,切斷連接晉冀兩省日軍交通運輸的主要通道,收復沿線一些重要關隘和據點,同時破擊同蒲線、平漢線、白晉線等日軍交通線。晉中境內的作戰任務,是在地方黨組織、武裝力量及廣大群眾的配合下,以八路軍129師及總部炮兵團一部破襲正太路榆次至陽泉段,同蒲路榆次至臨汾段及白晉鐵路;以120師等部破襲平遙以北同蒲路及平遙至汾陽公路等。
20日當天,129師386旅及決死隊開始破擊陽泉至榆次段鐵路線;另以12個團的兵力向白晉路、同蒲路廣泛出擊。經過一晝夜激戰,太岳軍區38團于21日攻克壽陽上湖車站、和尚足據點,守敵大部被殲;25團攻克壽陽馬首據點;太岳軍區16團在壽陽蘆家莊戰斗中,僅用半個小時就攻克敵4個碉堡,炸毀蘆家莊到段廷間的全部鐵橋,殲敵70余人。
為進一步擴大戰果,靈石、介休等縣軍民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也連日出擊同蒲路。21日晚,介休縣游擊大隊在400余名群眾配合下,大破介休至義安間鐵路,斷敵交通,毀壞鐵路2公里,拆毀鐵軌13條,收割電線180公斤。同日,靈石縣大隊在靜升鎮以北地區破壞日軍交通線,并收割電線200余公斤。靈介地區群眾連日聞聽勝利消息,紛紛組織慰問團,人拉肩挑慰問品,競相開展勞軍活動。
13、配合黃崖洞保衛戰,粉碎日軍冬季“掃蕩”
1940年10月底,日軍第36師團及獨立第四混成旅團5000余人,開始對太行根據地施行秋季大“掃蕩”,日軍再次采用“捕捉奇襲”的辦法,企圖奔襲我黨政軍首腦機關,一舉摧毀我軍工設施。11月3日,駐遼縣、武鄉日偽軍2000余人,分路出動“掃蕩”榆社、武鄉交界之宋家莊一帶,被當地軍民擊退。9日,回竄黎城之敵及駐潞城井關的日軍36師團約5000名精銳部隊,進犯遼縣以南、黎城以北之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在反擊中連續打退日偽軍數十次進攻,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取得了黃崖洞保衛戰的輝煌勝利。
在此期間,晉中各縣積極部署反“掃蕩”作戰,攻敵據點,破敵交通,牽制與打擊日軍的進攻。11月11日,太岳三分區部隊及靈石縣游擊隊出擊同蒲線,炸毀兩渡鐵路橋并火車1列;15日,又襲入靈石縣城關,破壞火車1列。19日,太行二分區部隊及太谷縣游擊武裝相配合,攻入日軍黃卦據點,斃傷日偽軍140余人。同月,在晉察冀軍區部隊配合下,榆次、壽陽地方武裝襲擊正太路段廷車站,炸毀日軍軍車1列。
14、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 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遼縣桐峪村隆重召開,歷時40天。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來自全區各界參議員133名,嚴格按照“三三制”原則, 共產黨員人數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內。這次盛會確定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并選舉出以楊秀峰為主席的邊區政府領導人員,標志著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正式成立。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到會作了《目前形勢與抗日根據地的各種政策》的報告。會議確定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為全邊區的最高權力機關,通過了《土地使用法》《統一累進稅條例》《1941年度全區財政預算案》《婚姻法條例》及《新民主主義的新聞政策》等74部法律、法規、條例。
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召開,適應了華北抗戰形勢的發展和鞏固根據地的要求,正式建立了邊區政府領導機構。會議結束后,邊區政府抓緊在各級政權中貫徹落實“三三制”原則,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加基層政權民主建設。延安《解放日報》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召開發表了《敵后民主政治的偉大貢獻》的社論。社論指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不僅是敵后民主政治的新成就,而且對于全國民主政治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15、粉碎日軍5月“大掃蕩”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向太行、太岳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第二期駐晉日軍總進攻”。這次“掃蕩”以太北地區為重點,目的主要是消滅八路軍統帥機關,摧毀根據地。根據地軍民在春季反“掃蕩”之后,即已加強了戰備工作,軍隊緊急動員,準備糧食,派出干部協助地方民兵作戰,在敵人可能進犯的道路上,設置了秘密情報傳遞哨所等,為迎擊敵人的“掃蕩”,進行了必要的準備。
“掃蕩”前,日軍制造假象,散布謠言,并派出大量便衣特務混入根據地偵查破壞,而后派出數個“挺身隊”,偽裝成八路軍,奔襲首腦機關。從19日開始,敵人向根據地發動進攻。平定、昔陽、井陘、元氏、贊皇等地之敵先在冀西開始“掃蕩”,然后與和順之敵合擊松煙、拐兒鎮后進上莊、下莊一帶。同時,西線長治、武鄉、遼縣及東線武安之敵,共2萬余人,分別合擊黎城、磚壁、桐峪及陽邑等地,隨后向我腹地急進。到24日夜,已構成對姚門口、青塔、偏城地區之合圍。這時,遼縣、麻田一帶的八路軍大部已轉出外線,僅有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機關的一部分人員及掩護部隊(385旅一部)未及時轉出。25日,萬余敵兵從四面壓縮,以南艾鋪為目標,進行鐵壁合圍。敵集中猛烈炮火并配合6架飛機輪番轟炸。八路軍被圍部隊奮起迎戰,據山頭險要頑強抗擊,敵軍傷亡300余人,黃昏后,敵占領南艾鋪,我軍大部人員勝利突圍。
在這次激戰中,抗日軍民付出了重大代價。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不幸于遼縣十字嶺英勇犧牲,華北《新華日報》社社長何云、經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玨(女)、國際版編輯繆乙平、編輯黃中堅、記者兼國際新聞社特派員喬遠秋同志也在突圍戰斗中犧牲。
這次日偽軍對太行、太岳的夏季大“掃蕩”,歷時38天,在付出死傷3000余人的代價后,于6月20日撤退。
16、楓子嶺戰斗
1943年7月22日,太谷縣六區群眾與支援保夏斗爭的太行二分區30團一部共1000余人在楓子嶺村召開聯歡會,總結經驗,部署反搶糧斗爭的新任務。次日,龜縮在黃卦炮臺的日軍,糾集偽軍共200余人,偷偷出發到南山一帶“掃蕩”,偷襲楓子嶺。緊急關頭,30團政委馬定夫率部阻擊,掩護群眾和干部轉移,激戰3個小時,部隊占領山頭陣地,又利用有利地形頑強地抵抗住了敵人的反撲,當場殲敵30余名,打退了敵人。在30團的掩護下,群眾、糧食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但馬定夫等12名同志卻英勇犧牲了。
馬定夫犧牲后,為了永志不忘烈士忠于黨、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根據群眾要求,八路軍太行二分區正式命名馬定夫所帶領的第30團3連為“馬定夫愛民模范連”。1964年,太谷縣人民政府把楓子嶺村改名為馬定夫村,并建成馬定夫革命烈士陵園,永遠銘記馬定夫愛民為民的光輝事跡。2019年,建成了馬定夫烈士紀念館。
17、向日本法西斯展開大反攻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號召中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消滅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猛烈擴大解放區。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從11日起太行、太岳軍區部隊向同蒲路沿線日軍發起進攻。太岳部隊進至靈石、介休、平遙一帶,切斷了同蒲路;太行二分區部隊進入榆次、太谷一帶,各地方武裝分別在正太、平遼等交通線附近對日軍作戰。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國民政府、閻錫山當局命令各地日偽軍堅守據點和城市,拒絕八路軍和游擊隊受降。晉中抗日軍民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向頑抗之敵展開猛烈的軍事和政治攻勢。到8月底,先后攻克收復了昔陽縣城以及馬坊、鳳居、東冶頭、落摩寺、冀家垴、北田、長凝、范村、陽邑、黃卦、白佃、邢村、新代、靜升、仁義、張蘭等20余處據點,榆社、和順、昔陽、左權4縣完全收復。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以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偉大勝利而結束。
晉中市史志研究室 郭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