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9-03
1945年9月2日,在中國等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回望烽火太行,站在晉中這片紅色土地上,我們走訪,我們見證,共同銘記歷史,正是要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偉大抗戰精神,從中汲取開創未來的智慧和力量。
觀看閱兵 升騰強國力量
連日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于9月3日在京舉行的消息振奮人心,在全市人民心中激起澎湃豪情,濃濃的愛國情懷在晉中大地持續升騰。
隨著紀念大會的到來,全市上下都對這場國家盛事表現出空前關注,人們熱切期待通過紀念大會感受國家的發展成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奮進動力。退休教師楊泰生充滿期待地說:“我每天都會收看紀念大會準備工作的相關報道,特別是首都天安門閱兵,將展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嶄新成就。想到先輩們用血肉之軀保衛國家的壯舉,我更加期待通過閱兵活動看到今日國防力量的強大。”
紀念大會上,閱兵按照閱兵式、分列式兩個步驟進行,45個方(梯)隊將以威武雄壯的陣容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場閱兵不僅是國防力量的展示,更將成為凝聚民族精神、激勵奮進前行的重要時刻。
在全市各個角落,大家正以不同方式迎接這一歷史性時刻。在晉中市圖書館電影廳、報告廳,工作人員提前調試好設備,確保畫面清晰流暢。
“市圖書館組織學生及市民于9月3日集體觀看紀念大會直播。”該館工作人員介紹,“大家積極參與,都希望共同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市民王女士說:“此次紀念大會特別是閱兵活動展現的不僅是國威軍威,更是全體中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的追求和對民族復興的堅定信念。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軍隊越來越強大,這是對抗戰先烈最好的告慰。”
對于年輕人來說,這場閱兵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軍事愛好者小劉早已安排好時間:“晉中華誼兄弟影院9月3日提供場地直播紀念大會盛況,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作為年輕人,我們要弘揚抗戰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奮斗,為祖國繁榮和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閆淑娟)
撫今追昔 抗戰老兵初心依舊
9月1日,在靈石縣南關鎮金旺村,98歲的裴錞老人坐在自家的藤椅上,陽光透過窗戶,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當問起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老人的雙眼驟然明亮,右手不自覺地撫向右側大腿——那里藏著一顆跨越70余年記憶的子彈。
“保家衛國,義不容辭”,回首那段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的歲月,裴錞道出了自己“棄農從軍”的初心。
1945年,18歲的裴錞應征入伍,編入八路軍二十二旅新七團,隨部隊輾轉各地,他也迅速從農家少年成長為一名堅韌的戰士。“那時候沒人喊苦,大家都說,‘寧可前進一步死,決不后退半步生’。”裴錞回憶道。那時,戰士們的軍裝被硝煙熏黑,磨出了破洞,但大家始終挺直脊梁奮勇向前,以實際行動展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在部隊,我是戰士;回村里,我還是鄉親們的兵。”這是裴錞常掛在嘴邊的話。1948年,他因傷復員回到金旺村,繼續投身服務家鄉和支持地方建設中。他拖著傷腿接任農會主席,白天帶著村民開墾荒地,晚上在煤油燈下算賬登記,腿上的傷時常隱隱作痛,他卻從不說苦。有人勸他歇著,他總說:“戰場上那么多戰友沒機會過上好日子,我這點疼算啥?”后來,裴錞先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的十幾年里,他把在戰場上的拼勁兒全用在了家鄉建設上。金旺村的土路變成了石子路,荒坡變成了良田,村民們的糧倉漸漸滿了,臉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從保家衛國到建設家鄉,從烽火歲月到和平年代,裴錞用一生詮釋了“軍裝穿在心里,只要初心不忘,就永遠不曾脫下”的擔當。(張凱鵬)
觸摸歷史 緬懷抗戰英烈
“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是讀懂太行抗戰史的窗口。”在位于和順縣橫嶺鎮石拐村的八路軍石拐會議紀念館,講解員張越將那段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娓娓道來。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向華北大舉增兵,華北危急。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戰局日趨嚴峻。在此緊要關頭,八路軍總部于11月11日在石拐鎮召開會議,共商御敵大計……”跟隨張越的腳步,記者走進八路軍石拐會議紀念館。館內陳列的一幅幅歷史照片、一幕幕英雄影像、一件件珍貴文物,無不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將參觀者帶入那艱苦卓絕卻信念如鐵的往昔。張越表示:“近期前來參觀的個人和團體絡繹不絕。作為講解員,我要講好紅色故事,讓歷史真正‘活’在人們心里。”
與此同時,位于左權縣麻田鎮的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參觀者眾多,熱度不減。展柜中陳列的槍支彈藥、衣物鞋帽、書信日記等實物,無聲訴說著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的抗戰傳奇;墻壁上懸掛的照片與圖表,生動再現了八路軍在太行山區英勇抗敵的壯闊畫卷。
“講解不僅是復述歷史,更是精神的傳遞。”“90后”講解員王霞飛是一位在紅色故事熏陶下長大的麻田姑娘,她致力于用聲音傳遞紅色力量。她說:“我將繼續扎根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用深情的語言、流暢的表達,追憶每一位英雄、訴說每一段歷史,還原文物背后的每一個故事,讓太行精神世代相傳。”
市民馮小鳴參觀后激動地說:“每次走進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看著那些陳舊卻充滿力量的展品,都仿佛看到了先輩們那股不屈的抗戰精神,它如一把火,瞬間點燃我的內心。戰爭雖已遠去,但偉大抗戰精神卻如璀璨星辰,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李娟)
文物記憶 無可辯駁的鐵證
“文物會說話,它們提醒我們: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這些出自日軍隨軍記者之手的真實照片,是日軍侵華最真實的記錄,是日本侵華罪行無可辯駁的鐵證! ”9月1日,在左權縣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86歲的王艾甫老人正手持抗戰時期的歷史文獻,向參觀者講述日軍侵華的累累罪證。
收藏愛好者王艾甫從1964年開始收集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軍出版的畫刊《支那事變畫報》、日軍軍用地圖、《山西物產資源調查表》和《東京大審判》等500余冊,用鐵的事實再次證明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王艾甫是山西省人民檢察院退休干部、左權縣西關村人。他18歲入伍,曾兩次出國參戰,喜愛收藏與戰爭有關的物品。在他的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收集整理的136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由日本軍隊編撰的《支那事變畫報》,該畫報用大量圖片和文字記錄了日軍侵華的整個過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本朝日新聞社開始發行《北支事變畫報》,重點報道對華作戰情況,宣傳日軍戰績。該畫報沒有固定周期,基本上為半月一刊。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第一〇二輯《北支事變畫報》改名為《遠東事變畫報》,廣泛報道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作戰情況,中國戰場的報道變少。1944年,日本在各大戰場節節敗退,為宣傳戰績而出版的畫報及臨時增刊停刊。
王艾甫說,“1937年至1945年,日軍侵華期間《支那畫報》共有200期左右。從畫報的內容和說明來看,全部由日本特派記者采訪完成,主要記錄了日軍在華期間大量的戰例和‘成果’。我收藏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武玲芳)
賡續傳承 抗戰精神永不忘
從百團大戰的槍林彈雨到敵后斗爭的隱蔽戰線,無數晉中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抵御外侮的長城,他們的抗爭與奉獻,早已超越地域,成為偉大抗戰精神的生動縮影。
“在抗戰血與火的歲月里,晉中人民以頑強不屈的姿態書寫了壯麗史詩。”正如和順縣史志研究室主任楊善文所說,這份深沉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的精神密碼。百團大戰中,在晉中這片土地上:男人們扛槍沖鋒,在槍林彈雨中撕開敵人防線;廣大婦女則以女性特有的堅韌,成為支前線上的重要力量——有的站崗放哨、送情報,有的在前線抬擔架,還有的在后方護理傷病員、做軍鞋。
在和順縣,上白巖村的趙美嶺送情報時遇敵,急中生智將情報藏在發髻中,確保軍情萬無一失……楊善文說,和(順)西縣的支前故事,只是晉中乃至全國抗戰的縮影,這背后更有無數男性群眾扛槍作戰、運輸彈藥,有老人孩子省下口糧支援前線,家家戶戶都成了抗戰的堅強后盾,他們身份各異,但卻用同樣的勇敢與奉獻,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晉中大地深深扎根。
如今,硝煙雖已散盡,但歷史的回響從未停歇。從晉中到全國,那些在烽火中淬煉出的堅韌、擔當與愛國情懷,早已融入民族血脈。青年一代身處和平年代,更應銘記這份跨越地域的共同記憶,將抗戰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挑戰中傳承,在奮斗中續寫。這便是歷史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更是民族復興路上永不褪色的力量源泉。 (王愛媛)
記者手記:
銘記歷史 在奮斗中續寫榮光
史俊杰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更是最好的教科書。1945年9月2日,在中國等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為了這一刻,中國人民以傷亡超過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捍衛了人類正義與和平的偉大事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雄的犧牲不能忘,曾經的苦難不敢忘。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晉中地處晉察冀、晉綏、晉冀豫三大抗日根據地結合部,得地利之優勢,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重要的戰略支點,也成為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分兵部署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首發地,第一二九師還在此實施了第一次戰略展開。石拐會議后,短短幾個月,晉中就有近2萬人參軍。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第一二九師等150多個黨政軍學商機關在晉中駐扎5年之久,指揮八路軍華北抗戰,組織了白晉戰役、百團大戰、多次反“圍攻”和反“掃蕩”作戰等戰斗,八路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在遼縣十字嶺殉難……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是那些在戰火中前赴后繼的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起了民族脊梁,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歷史新征程。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歷史長河奔涌不息,抗戰精神永放光芒。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個歷史節點,我們緬懷先烈,不僅要告訴他們,你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更要告慰他們,你們的精神永存,“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進步伐,都擋不住我們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人民愿攜手世界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報眉 / 趙向文 制圖/ 郝成圓
策劃 / 路麗華
統籌 /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