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9-01
在壽陽縣朝陽鎮馬首村的群山之間,坐落著一個名叫大落坡的紅色村莊。它東臨鈕家莊,南接雷家寨,雖地處高山卻視野開闊。這個看似普通的北方小村落,因一場震撼人心的白刃戰被永遠鐫刻在抗戰史冊上,更因英雄精神的代代相傳,在新時代煥發著別樣生機。
1940年8月18日晚,太岳軍區司令員陳賡和第三八六旅參謀長周希漢到石拐鎮第一二九師指揮所受領具體戰斗任務,為切斷正太路運輸大動脈,打破敵人的“囚籠政策”,第二十五團編入左翼縱隊由周希漢參謀長指揮,在第一階段中分別攻占馬首、上湖、和尚足等車站,破擊壽陽至段廷段鐵路。根據團長蘇魯和政委凌則之部署,三營八連隨團指揮所于大落坡擔任警戒和預備隊。
8月20日晚8時,百團大戰正式打響,各營連按照既定方案對正太線發起全線攻擊。在一營攻擊馬首車站時,為解馬首之危,盤踞在冀家垴的日軍由登木小隊長率50余人,趁風雨之夜,從第二十五團和新十旅的戰斗分界線中間偷偷繞過龍化山,利用“青紗帳”隱蔽接近大落坡村,意圖偷襲第二十五團指揮部。拂曉,日軍潛行至大落坡村東南側,八連炊事員張生旺從溝底挑水剛上到村口,發現高粱地里有敵人運動,便飛快向連隊報告。團參謀長李懋之立即指揮八連反擊偷襲之敵。
連長任尚琮率一排、三排迅速搶占村東北高地,進行阻擊。指導員張萬清率二排直撲村東南抗擊敵人,戰士們邊跑邊上刺刀,剛出村口,便與端著刺刀的日軍迎面相遇。在指導員的帶領下,戰士們與敵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格斗。一時間,沖殺聲和刺刀的撞擊聲交織在一起。戰士們刺刀拼彎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小鍬砍,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殺敵!
六班一個戰士被刺中腹部,仍英勇頑強,死死抱住一個日軍,用牙齒咬斷其咽喉,最后與敵同歸于盡。小戰士張臘生機智勇敢,對準日軍肚子猛刺一刀,敵人慘叫一聲倒在血泊中。他迅速轉過身來協同班長和另一個日軍拼刺,日軍前后都顧不了,又吃了張臘生一刺刀。日軍被八連無所畏懼的氣勢嚇倒,狼狽竄逃。
八連勇士們緊追在后,格斗隨之轉到高粱地。八連二排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勇猛頑強,與敵拼殺。刺刀被日軍的血染紅了,敵我打得難解難分。在這關鍵時刻,連長任尚琮令三排掩護,自己率一排從翼側向敵猛沖下來,敵人慌亂潰逃。
這場反偷襲戰,先后經歷一個多小時,白刃格斗近半小時,殲滅了包括小隊長在內的40余名日軍,繳獲輕機槍兩挺、步槍48支、手槍1支等。八連在此次白刃格斗中,英勇殺敵,負傷和犧牲共30余人,打破了八路軍拼刺刀拼不贏日軍的傳言,保證了作戰計劃的圓滿完成。
戰后,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授予八連“英勇頑強”榮譽錦旗一面。1940年11月,八路軍總部授予八連“白刃格斗英雄連”榮譽稱號。
硝煙早已散盡,英雄的故事卻在大落坡村代代流傳。如今的大落坡,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易攻難守” 的小村莊,紅色基因正催生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今年4月30日,備受矚目的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大落坡反偷襲戰舊址修繕項目在大落坡村正式拉開帷幕,按照最小干預、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方法進行修復,預計今年10月完工。此次修繕旨在通過科學保護措施,最大程度還原遺址歷史風貌,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項目的推進,大落坡反偷襲戰舊址必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新時代續寫“白刃格斗英雄連”的精彩華章。
記者 郭娟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