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8-27
《太行奶娘》劇照 資料圖
“桃花來你就紅,杏花來你就香,望見太行就想起娘……樹高千丈根往下長,天下的娃娃誰不想娘,魂里夢里念的是你呀,我的娘親在太行。”8月19日,隨著悠揚且深情的歌聲響起,大型歌舞劇《太行奶娘》在呂梁市柳林縣鑫飛中學震撼開演。燈光漸暗,樂聲如泣如訴,仿佛將觀眾帶回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太行奶娘》以恢宏的舞臺場景和深沉的歷史敘事,生動再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太行山區(qū)一群英勇婦女的偉大壯舉。全劇分為《社火》《燃燒》《重逢》《深情》四幕,層層遞進,扣人心弦。從日寇“掃蕩”時危急的托孤場景,到奶娘們不顧生命危險撫養(yǎng)八路軍后代的艱辛歷程,再到戰(zhàn)火中超越血緣的永恒親情,每一幕都通過演員細膩的肢體語言和極具張力的舞臺演繹,刻畫了平凡女性在抗戰(zhàn)年代迸發(fā)出的非凡勇氣。劇中穿插的《倔強的樹》《生命的樹》《母親的樹》等擬物舞蹈表演更是驚艷全場。舞者以柔韌的身姿化身太行山巔的樹木,在舞臺上無聲訴說著奶娘們?nèi)缟n松般堅韌的生命力與偉大的母性光輝。那靈動的舞姿、堅定的眼神,讓觀眾看到了太行山上那些不畏艱難、默默守護的奶娘形象。
《太行奶娘》取材于真實存在的“太行山奶娘”這一英雄婦女群體。抗戰(zhàn)時期,許多革命先輩的子女在太行山區(qū)出生,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們的親生父母無法親自撫養(yǎng)。在這危急時刻,英雄的太行婦女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養(yǎng)育紅色后代的重任。她們當中有鄧小平兒子鄧樸方的奶娘郭金梅、劉伯承兒子劉太行的奶娘韓春華、羅瑞卿女兒羅峪田的奶娘王巧魚等。奶娘們給予這些革命后代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讓他們在戰(zhàn)火紛飛中健康成長。《太行奶娘》中塑造和展現(xiàn)的“奶娘”形象,正是太行山成千上萬奶娘的縮影,她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令人動容。
左權縣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頗負盛名的“歌舞之鄉(xiāng)”,有“萬首民歌千出戲”之稱。左權“開花調(diào)”更是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羊倌歌王”石占明、左權盲人宣傳隊都享有盛名。
《太行奶娘》劇目是左權縣將地方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歷史資源巧妙結(jié)合的一次有益嘗試。該劇在劇本、唱詞上傳承了左權傳統(tǒng)藝術形式“小花戲”及“開花調(diào)”等原汁原味的演唱特色,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感受到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在舞臺呈現(xiàn)上,保留了“彩扇道具”及“三點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動作,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元素為劇目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采用大型交響樂隊與山西地方特色樂器晉胡、橫笛、鑼鼓镲、四塊瓦的融合交互方式呈現(xiàn),再加上現(xiàn)代舞美、燈光、道具的綜合運用,使整個劇目場面恢宏,效果震撼、特色鮮明、感染力極強。
《太行奶娘》從創(chuàng)作排練到走上舞臺,處處體現(xiàn)著太行精神的指引和支撐。該劇導演楊梅說:“來到這片英雄的土地,走訪了很多革命紀念地,太行精神一直感染著我,我是帶著感情色彩在導這部戲。”在《太行奶娘》中,我們看到了奶娘們面對生死抉擇時的顫抖,那是對生命的敬畏;看到了她們撫育戰(zhàn)士遺孤時的柔情,那是母性的光輝;看到了她們直面敵人刺刀時的決絕,那是無畏的勇氣。這些情節(jié)在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直擊觀眾心房,許多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禁抹起了眼淚。
太行奶娘恩如山,先輩后代永難忘。歌舞劇《太行奶娘》謳歌了圣潔高尚、義薄云天的母親情懷,展現(xiàn)了無怨無悔、樸實善良的奶娘群體,記錄了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人間大愛,更奏響了太行軍民攜手抗日的壯麗詩篇。它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現(xiàn)在,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傳承和弘揚太行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記者 張凱鵬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