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26
8月的左權縣寒王鄉后寨村,草木蔥蘢,干凈整潔的文化廣場掩映在綠蔭中,傳出村里老人們聊天、歡笑的聲音。
在后寨村,65歲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63.77%,一系列老齡化問題亟待破題:
如何化解在村老人“精神空心化”問題?如何增強村莊活力?如何讓村民老有所樂?如何精準回應村民的精神需求?
近年來,后寨村聚焦回憶、鄉愁、集體共鳴,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持續推進文明鄉風建設,為鄉村振興凝心鑄魂,開辟了一條立足現實、用情用力、資源有限卻情感豐沛的文明實踐新路徑。
定格光影瞬間 喚醒鄉土認同
近日 ,在后寨村的文化廣場上,出現了許多照片。
“舊院子、舊門牌……咱村早年就是照片上這樣,能找到這些照片,可真不容易?!?/p>
“哎呀,這不是今年過年咱全村拍的大合照嘛!”
“看著照片里的老物件,就想起了以前的事兒。”
……
從老屋與新居的空間變遷,到村民個人與家族的生活場景,再到村里道路硬化完工、日間照料中心啟用……村民們駐足觀賞,回憶著照片里的故事。這場精心策劃的影像盛宴,正是后寨村持續推進文明鄉風建設的成果之一。
文明鄉風建設離不開文化賦能,而影像資料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對加強村民對村莊的集體認同,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這次活動選取了150余張紀實照片進行展示,目的就是凝聚鄉情、守護記憶?!焙笳羼v村選調生齊冀告訴記者。
除了影像展示活動,后寨村黨支部還組織開展了同屬相村民拍攝生肖合影;為老人免費拍攝生活照與藝術照公益攝影等輕量化文化服務活動,讓文化充分浸潤村民日常生活。
夕陽下,掛滿照片的展板靜靜佇立在文化廣場上,一條以“回憶—鄉愁—集體”為線索的情感紐帶已在村民間悄然系緊。
聯通線上線下 架起情感橋梁
點擊進入“后寨村的小故事”“村官璐瑤瑤”等視頻賬號主頁,一條條記錄著在村老人生活日常、特色文化活動、村莊新貌變遷的短視頻出現在眼前。
鄉村振興“鑄魂工程”的精髓,在于傳承文化、以心暖心、以情聚人。近年來,后寨村精準回應村民精神需求,借助短視頻與直播,開辟出一個服務村民、展示新貌、豐富生活的信息窗口。
2021年,到村任職大學生劉璐瑤來到后寨村工作,她發現村里老人很多,但能夠滿足老人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動卻很少,于是便萌生了利用短視頻記錄鄉村故事的想法。
“創建這些視頻賬號,不僅能讓村民們跟上當今短視頻快速發展的數字浪潮,豐富生活,也能讓在外工作、學習的游子們通過短視頻與直播,看見父母生活,見證家鄉新貌?!?/p>
回憶起創建視頻賬號的初衷,劉璐瑤點開手機中專用于保存后寨村視頻的相冊,“你看這個視頻是我們最近在日間照料中心拍的,村民們都非常積極,一直看鏡頭能不能拍到自己,都想參與進來!”
“后寨村的小故事”“村官璐瑤瑤”等視頻賬號,擺脫了流量思維的桎梏,在村民和游子之間架起一座跨越時空阻隔的情感橋梁,讓文明鄉風在創新中煥發出蓬勃生命力。
提升基礎設施 滿足村民需求
推進農村現代化,必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后寨村投資13萬元建成日間照料中心,成為村民的綜合活動場所。
有了場地,后寨村大力組織開展播放親情短視頻、視頻宣講惠民政策、手工彩繪、制作漆扇等一系列健康向上、富有趣味、愉悅身心的文化娛樂活動,為文明鄉風的加快培育與深入扎根創設了有利氛圍。
“我們通過把文化活動融入鄉村生活的方式,實現了‘參與零負擔,文化即日常’,村民們在這樣輕松而歡樂的氛圍中,很快就能凝聚起新的集體記憶?!饼R冀介紹道。
與此同時,后寨村黨支部還利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時間節點,精心策劃寫春聯、自編春晚、點金燈、打鐵花、煙花秀、包粽子、頒發家風獎狀等活動,在活動中巧妙融合家國情懷、孝親敬老等傳統美德和文化元素,持續涵養文明鄉風。
“這些年,村里的年輕干部帶頭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我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村民牛向青如是感慨。
后寨村的變化只是我市以實際行動培育文明鄉風的一個縮影,在這場“以文化人、以情聚力”的鄉村振興實踐里,我市廣大青年干部充分發揮在技術、創意方面的優勢,聯結外部高校資源,形成一股“銀發經驗+青年智慧+外部助力”的農村文化建設力量,努力蹚出了一條文明鄉風建設的新路徑。
本報記者 張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