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琉璃磚
芝馨昌香房
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晉中展區按照市委“156”戰略舉措,圍繞擦亮叫響“怡然見晉中”城市文旅形象,突出晉商故里特色,開放式布展,8個展示區域展出了我市60余家企業的400余款展品,集中展現了近年來我市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取得的成績。本期,讓我們一同走進晉中展區,感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盛宴,探尋晉商故里的文化密碼。
非遺展演 璀璨綻放
龍城太原,流光溢彩;山西文博,享譽全國。8月21日至25日,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晉中展區,我市各縣(區、市)精心準備的非遺展演每日輪番上演,讓展區的人氣抵達一波又一波高潮,更為前來參展的觀眾呈現了一份內涵豐富、底蘊十足的文化盛宴。
太谷區專場演出中,太谷秧歌《游省城》《賣元宵》節拍歡快,秧歌演員用靈動的身姿、嘹亮的唱腔,將太谷秧歌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形意拳表演剛勁有力,雙人實戰剛柔并濟、招式凌厲;太極拳表演如行云流水,白衣飄飄的表演者帶領觀眾體驗“云手”的柔美意境;晉胡獨奏《梨園春》韻味濃厚、旋律婉轉,讓人如沐春風。
壽陽縣的展演別具一格:《愛社·儺舞》表演者戴著夸張的面具,以原始的舞步和粗獷的節奏,將觀眾帶入神秘的遠古祭祀場景;花饃制作現場,巧手藝人指尖翻飛,令人嘆為觀止;巡檢機器狗邁著矯健步伐與觀眾俏皮互動,引發陣陣歡笑。
榆次區帶來篆香制作體驗,現場清香裊裊,非遺傳承人手持香箸示范古法篆香技藝,香粉在模具中漸漸成型,散發出恬淡的香味;木版年畫體驗區熱鬧非凡,參展者手握滾輪,專注地拓印著傳統圖案;面塑臺前,非遺傳承人專注地捏著彩塑,各類造型在他們手中活靈活現。
昔陽縣以互動體驗為主,剪紙藝人手中的剪刀翻飛,一幅幅精美圖案躍然紙上;壓餅展臺前,老師傅手法嫻熟,面團在他手中變成薄如蟬翼的餅皮;非遺“拉話”表演用當地方言演繹民間故事,俚語俗語間盡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幽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小花戲《打酸棗》《放風箏》《櫻桃好吃樹難栽》等節目點燃全場,演員們身著彩衣、手持花扇,活潑輕快的舞蹈動作,生動再現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場景。晉中郵政的雙色活版印刷機前排起長隊,“咔嗒”聲中,一張張獨具韻味的明信片帶著油墨清香傳遞到觀眾手中。和順縣的鳳臺小戲展演傳統劇目《游云山》音樂清脆明快,表演細膩雅致;晉劇《訪昆山》節選片段《算卦》唱腔時而高亢、時而婉轉,現場掌聲雷動。
連續5天,晉中展區每天都推出不同主題的非遺展示和互動體驗,讓觀眾在現場感受晉中文化的獨特魅力。來文博會參展的臺灣展商陳先生邊看表演邊說:“原本是來參展的,沒想到還能欣賞到如此生動的文藝展演。之前對晉中文化不是很了解,這次文博會結束后我一定要在晉中各地看看。”
珍貴文物 “搬”進展廳
文博會期間,我市創新方式,將珍貴文物“搬”進晉中展區,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歷史的溫度,聆聽千年文明的回響。
“您現在看到的這款商代夔龍紋立耳銅鼎是復制品,原件在靈石縣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工作人員娓娓道來,展臺上商代夔龍紋立耳銅鼎的復刻品熠熠生輝,33.4厘米高的鼎身上,兩對夔龍相向而立,仿佛仍在訴說著三千年前的青銅傳奇。與之相鄰的商獸形觥,原件在山西博物院,整體狀如蹲獸,蓋前端為龍首形,與上翹的流口扣合為頸,蓋部以云雷紋襯托兩個獸頭,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藝的巔峰水準。
最引人注目的是高4米的靈石資壽寺壁畫復原圖和介休張壁古堡關帝廟壁畫復原圖,壁畫采用宣絨布噴繪技術精準還原,線條粗簡豪放中見力道,色彩渾厚沉穩里顯古韻。一旁,來自山西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的壁畫修復師正在現場演示壁畫臨摹的工藝流程和技術要點,讓觀展者直觀了解這一傳統技藝的精髓。
工作人員王慧恩正在向觀展者推介文創產品,她告訴記者:“此次山西晉之源壁畫藝術博物館帶來了自創、手工自制的‘壁畫小品’泥坯冰箱貼,還有‘粉壁丹青之千手千眼觀音’筆記本,‘土木華章之唐代建筑五臺山佛光寺’方形本等近30件文創產品,其中冰箱貼賣得很好,供不應求。”
祁縣圖書館珍藏的宋版《昌黎先生集考異》影印本靜靜陳列在展柜中,這部海內外孤本收錄了韓愈的賦、古詩、碑志、雜文、表狀等作品,是朱熹在其晚年對韓愈詩文集各種版本系統性校勘和注釋的珍貴著作。展臺前,觀眾無不感嘆“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文化價值。同時展出的還有省級珍貴古籍名錄《遺山先生文集》《皋軒文編》《甫田集》的影印本。
一旁的明代黃綠藍釉琉璃鴟吻的復制品巍然屹立,其原件在介休市博物館,源自介休市洪山鎮石屯村源神廟正殿屋頂脊飾。2米高的鴟吻通體施以黃綠藍三色釉,其吻部張口吞脊,后部塑有背獸,尾自然向上盤曲,爪向前伸,做勢騰空,鱗爪飛揚間盡顯琉璃工藝的巔峰水準。
昔陽鐘村墓地沙盤前圍滿了人,這個入選“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新發現”的墓地,出土了50余件珍貴文物,揭示了黃土高原東部存在的一個高等級的文化族群,豐富了人們對夏商時期古代中國的再認識。
晉中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遺產,在文物保護中,我市不僅注重文物本體的“延年益壽”,更積極探索數字化保護、預防性保護、文旅融合等創新路徑,努力實現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我們通過數字化復原等方式,讓沉睡的文物走進現代生活。這些展品不僅再現了文物本體,更展示了我們在文物保護、研究和利用方面的創新成果。”
介休琉璃 流光溢彩
在晉中展區的核心位置,一組龍紋琉璃磚的釉色閃耀著深邃的光澤,釉色流轉間,茄皮紫與孔雀藍交相輝映,高浮雕的龍紋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這組復燒的明代琉璃珍品,以其精湛工藝引得觀眾紛紛駐足。
這組龍紋琉璃的真身燒制于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如今陳列于英國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內。國家級非遺介休琉璃燒制技藝傳承人劉開寶,在甲辰龍年以驚人毅力完成了等比例復燒,讓這20塊凝聚明代山西琉璃巔峰技藝的瑰寶以另一種形式“歸家”。
“我們是‘龍的傳人’,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有義務將‘國寶’接回家。”說起做龍紋琉璃磚的初衷,劉開寶介紹:“在一次機緣巧合中,發現大英博物館中收藏著一組屬于山西的珍寶,就是這組明代龍紋琉璃。當時只是很遺憾,如此精美的文物竟然漂流到了海外,后來才產生了一種沖動,希望能在龍年把這件龍紋琉璃重新制作出來,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如此精美的琉璃作品。”
“龍紋琉璃上的四條龍樣式、形態各有不同,制作手法也并不相似。茄皮紫、孔雀藍的燒結條件比普通色釉苛刻得多,溫度的些許變化就會讓原本的釉質發黑或者發綠。”在龍紋琉璃磚的制作過程中,劉開寶從泥坯雕刻到釉色燒制,從初現雛形到釉燒出窯,再到每一個細節的打磨完善,都經過了數十次乃至上百次小試和對比,最終讓龍紋琉璃磚重現于世人面前。
與之輝映的是一套體量在原造型基礎上放大三倍的故宮太和殿屋脊瑞獸琉璃復制品。整套作品依照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的順序排列,與原作形制一致。一旁工作人員介紹:“這套作品采用了一體塑形燒成的創新技藝,改良了傳統琉璃燒制技藝中大型作品(造像)分塊拼裝的傳統技法,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提升了流暢性和藝術效果,并在塑形細節上體現了相較官氏琉璃制式更為靈活、多變的特點,讓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到從屋頂走下的鎮脊瑞獸的風采。”
此次文博會,山西凱嘉后土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還展出以“鴟吻系列”為代表的眾多山西古建琉璃藝術品文創。展會現場,頗具東方特色的琉璃擺件、冰箱貼等一件件流光溢彩的介休琉璃文創產品,引發了許多觀展者紛紛駐足觀賞交流。來自深圳的采購商王秀妹在展臺前流連忘返,當場達成合作意向。她贊嘆道:“古人的審美造詣令人驚嘆!這些琉璃作品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入了現代審美。我希望能將這些富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帶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感受山西非遺的獨特魅力。”
香商文化 用心傳承
在晉中展區,清幽雅致的香氣如絲如縷,引無數觀展者循香而來。芝馨昌香房第十一代傳承人馬毅正在香案前展示香方配伍絕技,只見他手持檀木香箸,將沉香、檀香等名貴香材按古法配比,動作如行云流水。案上青煙裊裊、暗香浮動,圍觀者無不屏息凝神,沉醉在這穿越三百年的芬芳之中。
“這款‘窗前省讀香’,復原自清代晉商子弟夜讀時所用香方。”馬毅輕拂香灰,向觀眾娓娓道來。來自太原的香道愛好者王馨冉輕嗅香韻,贊嘆道:“這香氣初聞清雅,細品層次豐富,讓人心神寧靜,真是妙不可言。”
“芝馨昌素來以雅香聞道于香界。”馬毅是北派燃方合香香方配伍技藝、傳統合香香牌香飾制作技藝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介紹,每一味香都嚴格遵循古法:依據時令、季節,采集世界各地的名貴香材為底,再輔以安息香、迷迭香、龍腦等香材,品質上乘,香味純正;依據古方合香,再經數十次、數百次精心配伍成型,珍貴獨特;歷經研磨、篩粉、蒸煮、炒炙、炮制等15道古法工藝精制,還須窨藏醇化三十五日以上;最后輔以介休當地獨特綿軟的古泉調制,方成“氣韻生動”的傳世雅香。
“芝馨昌”品牌傳承于芝馨昌香房,發源于介休市洪山村,于1713年清代康熙年間由李品馨創立。2010年,馬毅芝馨昌香房的傳承技藝進行了接續,正式恢復“芝馨昌”老字號香房。隨后,他陸續恢復了窗前省讀香、清帷靜眠香、有容堂勝蘭香等傳世香品,并根據當代人審美,與時俱進推出新花香詩意系列合香香方。同時,搶救性發掘、整理了介休古代香業中一系列心法口訣和絕技。
“老香房想要傳承好,在做好保護的同時,也要融入現代社會的商業體系中。”馬毅介紹,“芝馨昌”目前已經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網店6家,機場、高鐵線下合作終端40余家,全國著名商業街、AAAA級以上景區合作終端200余家,成為一家集傳承保護、創新研發、多元電商為一體的“非遺老香房+電商+新媒體”的新時代老香房。
2024年,芝馨昌創辦“介休香文化博物館”,將非遺活化、非遺市場化從理念落地為實踐。館藏有清代至民國時期110余件介休香歷史文物遺存,包括古香房香具、中藥材香料、古時包裝紙、雕版等,多角度展現介休香文化發展歷程,向全國公眾普及晉商獨樹一幟的香文化。
圖片說明:
①太谷秧歌
②昔陽非遺作品
③代夔龍紋立耳銅鼎復制品
④張壁古堡關帝廟壁畫復原圖
⑤《昌黎先生集考異》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