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22
裴錞近照。 資料圖
記者 雷甫
立秋過后,金黃的玉米漸漸堆滿了靈石縣南關鎮金旺村房場院,水泥路蜿蜒至每家每戶門前。98歲的裴錞老人坐在自家的藤椅上,陽光透過窗戶,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當問起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老人渾濁的雙眼驟然明亮,右手不自覺地撫向右側大腿——那里埋藏著一顆跨越70余年記憶的子彈,也是承前啟后的生命紐帶。
“保家衛國,義不容辭”,回首那段全民皆兵、全民參戰,各地游擊隊、自衛隊紛紛建立的歲月,裴錞不由得道出了自己“棄農從軍”的初心。
1945年4月,18歲的裴錞應征入伍,編入八路軍二十二旅新七團,隨部隊輾轉各地。
戰爭的殘酷遠超想象。青紗帳里傳遞情報、陣地上堅守防線、沖鋒號中勇往直前……年輕的裴錞迅速從農家少年成長為一名堅韌的戰士。
在解放臨汾的一次外圍戰斗中,裴錞為了掩護隊友,遭受機槍掃射,他的右腿連中四彈。
“那時候沒人喊苦,大家都說,寧可前進一步死,決不后退半步生?!迸徨T回憶道。
那時戰士們的軍裝被硝煙熏黑,磨出了破洞,但他們始終挺直脊梁奮勇向前,以實際行動,生動實踐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因傷復員后,裴錞以一往無前的熱情和干勁,回到金旺村,繼續投身于服務家鄉和支持地方建設當中。
“在部隊,我是戰士;回村里,我還是鄉親們的兵?!边@是裴錞常掛在嘴邊的話。
1948年,他拖著傷腿接任農會主席,白天帶著村民開墾荒地,晚上在煤油燈下算賬登記,腿上的傷時常在勞作后隱隱作痛,他卻從不說苦。有人勸他歇著,他總說:“戰場上那么多戰友沒機會看到好日子,我這點疼算啥?”
后來,裴錞又先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的十幾年里,他把在戰場上的拼勁兒全用在了家鄉建設上。金旺村的土路變成了石子路,荒坡變成了良田,村民們的糧倉漸漸滿了,臉上的笑容也更多了。大家都說:“裴書記的腿雖不利索,但帶我們走的路,條條都是好日子的路。”
裴錞共有7名子女,在父親的影響下,兄妹7人各有所成。“父親教會我們正直、擔當,教給我們不服輸、不退縮。”三兒子裴克清說,“這些都是父親從軍營里帶出來的品格,成了我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從保家衛國到建設家鄉,從烽火歲月到和平年代,裴錞用一生詮釋:真正的軍裝穿在心里,只要初心不忘,就永遠不曾脫下。
回望來路,抗戰的硝煙已經遠去;瞻望前方,偉大抗戰精神光芒如炬。
“我們村有這樣一位老革命是全村的財富。我們要學習老革命的愛國主義精神,帶領村民傳承老革命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把村里的事業搞得蒸蒸日上。”金旺村黨支部書記裴雙生說。
如今,金旺村立足資源優勢,發展起了現代農業、畜牧業、蜜蜂養殖,建起了紅色教育館,激勵更多晉中兒女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錘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永葆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英雄氣概,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晉中新篇章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