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8-22
《烽火家書》劇照 資料圖
劇場內燈光漸暗,熟悉的旋律輕輕流淌。當舞臺背景緩緩浮現出幾行泛黃的手跡“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廿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當演員以飽含深情的唱腔將這封家書里的思念娓娓道來,那封穿越80余載的家書,便借著藝術的力量,在舞臺上有了具象的模樣。民族歌舞劇《烽火家書》自2023年8月首演以來,無論在哪里、哪一場演出,總是在觀眾屏息凝望中悄然鋪展,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與家人的烽火歲月也鮮活了起來。
《烽火家書》的創作以左權將軍犧牲前留給妻子、母親的13封家書為線索,通過《序》《送別》《烈火》《深情》《同在》《尾聲》六個緊密相連的部分,以歌舞形式生動展現左權將軍的報國情、母子情、夫妻情和父女情。在藝術特色上,《烽火家書》不僅保留了左權小花戲中的彩服、彩扇等非遺傳統特色,還沿襲了“唿嗦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動作,這些獨特的“暗語”在舞臺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成為剛柔并濟、獨具魅力的敘事語言。
《烽火家書》由左權縣開花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楊梅任總導演,楊啟舫編劇,孟衛東作曲,左權外孫沙峰擔任歷史顧問。在演出中,國家級非遺“左權開花調”傳承人郝利宏飾演的左權將軍,更是用原生態的唱腔和深情的演繹,將左權將軍內心的掙扎與堅定、對家人的思念與牽掛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淚水。
“烽火家書”的背后,藏著左權將軍鮮為人知的細膩與堅守。1939年4月,經朱德和康克清做媒,左權與劉志蘭結婚,次年8月,為了全心投入百團大戰,他將劉志蘭和剛出生三個月的女兒左太北送去了延安,“家書抵萬金”成了一家人最深刻的感受。《烽火家書》創新運用戲劇手段,從一頁頁發黃的信紙和一行行文字的墨跡中,展開抗戰烽火的畫卷,讓太行前線的左權與延安的妻子、湖南醴陵的母親展開“跨時空對話”。從“前方雖苦,但山河值得”的豪邁誓言,到“念蘭、念兒,望珍重”的細膩柔情,令觀眾在字里行間觸摸到革命年代的熱血與溫度。
1942年5月,日軍對八路軍總部發起“鐵壁合圍”大“掃蕩”,5月25日,八路軍總部按計劃向山西遼縣十字嶺轉移,轉移中被日寇飛機發現,彭德懷、左權等舉行緊急會議決定分路突圍,左權指揮部隊連續打退敵人幾次進攻,為突圍爭取了時間。當他帶領部隊沖到敵人最后一個封鎖點時,一顆炮彈落在他的身旁,左權被彈片擊中頭部,以身殉國,年僅37歲。遼縣軍民悲痛萬分,群眾將左權的事跡編成民歌傳唱,因近萬民眾請求,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于1942年8月26日批準將遼縣易名為左權縣。
鐵血忠貞,蕩氣回腸。《烽火家書》將一封封家書串聯,不僅傳達了左權將軍對家人的情感,還蘊含著他對抗日根據地老百姓的魚水深情、對中華民族的摯愛深情。情到深處化為志,在民族危亡之際,他把對家人的思念藏進信紙,把對國家的忠誠扛在肩上,用生命踐行了“為民族解放而戰”的誓言。
巍巍太行,浩氣長存。《烽火家書》總導演楊梅表示:“我們這群演員的身份證上,都有‘左權縣’這三個字,這對我們來說是無上榮光,我們在排演這部戲的時候,都希望能努力講好左權將軍的故事。”現如今,《烽火家書》從北京國家大劇院到山東泰山大劇院,再到河北、湖南、江西等各地大劇院,演出足跡遍布全國多地。
當大幕落下,劇場內久久回蕩著掌聲。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左權將軍的緬懷,更是對那段歷史的銘記:烽火中的家書,寫滿了思念,更寫滿了信仰,而那些藏在家書背后的堅守與犧牲,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記者 史俊杰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