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19
第七屆山西文博會期間,晉中館綜合形象展示區將不間斷播放晉中城市形象宣傳片《遇見晉中》。展會期間,不僅有太谷秧歌、形意拳、壽陽儺舞、左權小花戲等傳統文藝演出活動,還有機器人交互式體驗、雙色明信片活版印刷、木版年畫制作等互動體驗活動。
太谷秧歌,也叫“晉中秧歌”“祁太秧歌”,最初是勞動者伴隨著農事活動而傳唱的一種民間小調,后在吸收借鑒和融合外地民間藝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體系。2008年,太谷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最突出的特征是一戲一曲,一個劇目、一個曲子,劇名即曲名,大部分題材源于當地的民間生活,信手拈來、幽默詼諧,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形意拳發源于太谷,是集健身、演藝、技擊于一體的體育項目,具有深遠的傳統文化內涵,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形意拳之“形”指的是外在形象,肢體在運動中所表現出的動作舉止,意示此拳“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吸取多種動物之特長;形意拳之“意”指的是內在意念意識。該拳要求“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外在之形與內在之意合而為一,故稱之為“形意拳”。
儺舞被稱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儺舞“愛社”俗稱“耍鬼”,是極為古老稀有的儺舞形式,表現的是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故事。這一藝術形式現今僅流傳于壽陽縣平頭鎮一帶,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隨著歲月流逝,儺舞“愛社”逐漸從一種嚴肅的祭祀性儀式活動轉變為祭祀與娛樂相結合的民俗活動。
左權小花戲是左權縣的一種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集歌、舞、戲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2014年11月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小花戲的戲劇情節幽默詼諧,有構成小戲形式的戲劇矛盾沖突,有歌、舞、戲三者緊密結合的特點。小花戲代表作品有《開花調》《筑路哥哥》《打櫻桃》《送小姨》等曲目。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