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8-15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那段崢嶸歲月,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筑就了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80年滄桑巨變,如今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英雄的犧牲不能忘,曾經的苦難不敢忘。那些在戰火中前赴后繼的中華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民族脊梁。讓我們緬懷先烈、致敬英雄,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讓我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烽火太行
挺起抗戰脊梁
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晉中地處晉察冀、晉綏、晉冀豫三大抗日根據地結合部,得地利之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重要的戰略支點,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八路軍首登太行即來到晉中,為了實現在山西的戰略展開,安排部署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師部分別在和順縣石拐鎮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工作。晉中成為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分兵部署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首發地,第一二九師在此實施了第一次戰略展開。
石拐會議后,為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創造條件,八路軍進行廣泛動員,晉中各地掀起青年參加八路軍、游擊隊的高潮。短短幾個月,晉中就有近2萬人參軍。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還在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舉辦18期游擊訓練班,培養了一大批抗戰精英。
為鞏固抗日根據地,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1941年,在遼縣桐峪鎮召開歷時40天的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會議嚴格按照“三三制”原則,運用民主選舉的辦法,產生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此次會議在中國民主政權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第一二九師等150多個黨政軍學商機關在晉中駐扎5年之久,指揮八路軍華北抗戰,組織了白晉戰役、百團大戰、多次反“圍攻”和反“掃蕩”作戰等戰斗,八路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在遼縣十字嶺殉難。
晉中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史俊杰 張彥麗)
百歲老兵
從戰火中走來
日前,在榆社縣云簇鎮的一家農家小院里,百歲老人安補元坐在藤椅上納涼,兒子安如龍在身旁輕輕擦拭著父親軍裝上褪色的勛章。老人的手指無意識地在扶手上敲擊出節奏——那是當年機槍掃射的音律。
安補元生于1925年,曾是一名機槍手,參加過上黨戰役等多次戰斗。據安如龍回憶,1945年7月,安補元在榆社參加八路軍,那一年他20歲。那時,國人生活在日軍的鐵蹄之下,因此全民抗戰,他和村里同年把歲的年輕人也一起投身到了抗戰洪流中。
“抗戰時期,條件非常艱苦,子彈擦著耳朵飛,吃食只剩黑豆、小米,父親便把黑豆用火炒一下,用石磨壓成磣子,這樣既好保存又能咬得動。即便如此,每個人都提著一口氣,與敵人真刀真槍地干……”這是老人向兒子回憶的往事。
安如龍從小沒少聽父親講抗戰故事。那時,部隊為了不擾民,在村鎮房屋的臺階上露宿,有時部隊急行軍,沒吃飯時間,每個戰士都有個補給袋,里面是干炒面,他們便就著河水或雪水咽下去。
“在平陸戰役中,父親多次負傷,最嚴重的一次因傷到肺部,咳喘不斷,只好在1947年12月退伍還鄉。回鄉后,父親一直在榆社縣河峪鄉固莊村務農,因傷病無法干重活,就承擔起村里喂牲口的擔子,兢兢業業干了一輩子。”安如龍告訴記者,現在父親雖然聽力下降,行動也需要人攙扶,但他常常和我們說:“要珍惜這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歲月。”安補元,從戰火中走來,心里始終裝著家國,始終不忘告誡后代。
(王愛媛)
珍貴藏品
鐵證還原歷史
在左權縣城西關村前街,一座清末民初的兩層樓四合院靜靜矗立。這里曾是八路軍情報物資轉運站——“泰記號”商店,如今是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所在地。
走進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依次穿過抗戰忠魂廳、侵華罪證廳、全民抗戰廳、實物見證廳、群眾路線廳、抗戰核心廳、兵器見證區等“六廳一區”,《支那事變畫報》《國際寫真情報》等日本出版發行的圖冊,有力揭露了日軍的侵華罪行;當年遼縣人民交軍糧、軍鞋、鋼鐵的收據等藏品,無聲訴說著頑強的左權縣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勇敢和智慧。
說起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建者王艾甫,一位曾兩次出國參戰、熱愛收藏抗戰物品的老兵。2009年,王艾甫花費3年時間,自籌資金整理畢生收藏創建起這座紀念館。2017年,他毅然將畢生心血無償捐贈給左權縣委、縣政府。他說:“我的這些藏品大部分來自左權,一定要留在左權,讓左權人看到,全民共享。”
王艾甫的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最讓他難忘的,是1996年發現的一本手寫的1949年《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及其中夾雜的84份陣亡通知書。隨后,王艾甫便開始按照登記冊中標注的地址去聯系陣亡戰士的家人和親友。從1996年開始,一尋就是20多年,他的足跡踏遍全國十幾個省市,總里程達30多萬公里。如今,王艾甫已將84張太原戰役陣亡將士通知書中的半數送回烈士親屬手中,他說:“為烈士尋親不僅是讓英靈回歸故里,更重要的是對烈士精神的肯定與褒揚。”
現在,被聘為“名譽館長”的王艾甫時常拄著拐杖,為前來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人們講述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他說:“只要沒倒下,我就要向社會、向年輕人講好我們左權人民的抗日斗爭歷史。”
(李娟)
紅色場館
重溫烽火歲月
文物無聲,歷史有聲。在全市各類紀念館及晉中市博物館“熱土風云”展廳,都能通過一件件斑駁的文物、一段段生動的講解,重溫那段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探尋新時代下抗戰精神的傳承之路。
在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會址紀念館,老一輩革命家鄧小平使用過的鋼筆、泛黃的《晉冀魯豫日報》等300余件珍貴文物,配合互動投影技術,生動再現了邊區民主建設的艱辛歷程。講解員王曉丹指著一張斑駁的木桌說:“這張桌子曾見證民主人士共商抗戰大計。如今,它見證的是我們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
“講解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信仰的接力。”王曉丹自2014年擔任臨參會會址紀念館講解員以來,首創“民主議事情景體驗”模式,將參議員提案、選舉票樣等史料轉化為互動環節,讓參觀者身臨其境體會民主精神。
來自石家莊的游客李建軍說:“看到當年手寫的《土地使用條例》草稿,才真切感受到‘三三制’民主政權的開創性。”和順一中的師生們在主題團日活動中表示:“課本里抽象的概念在這里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們懂得了人民民主的初心。”
晉中市博物館“熱土風云”展廳,也是弘揚抗戰精神的場所。展廳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幫助我們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晉中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見證中國共產黨在攻堅克難中不斷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抗戰精神是照亮未來的火炬。”晉中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崔芳的話道出了紅色場館的使命。如今,這些鐫刻著民族記憶的文物,正通過一代代人的講述,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歷久彌新的光芒。 (閆淑娟)
抗戰遺址
傳承紅色基因
每一次講述,對于講解員呂瑩而言,都如同與先烈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無數游客,通過呂瑩的講解,得以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
近日,記者跟隨呂瑩的腳步,走進左權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探尋那段氣壯山河的抗戰歷史,感受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激蕩。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位于左權縣麻田鎮上麻田村西山腳下。在這里,豐富翔實的圖片資料和珍貴的實物展品,全方位再現了八路軍在晉中的抗戰歷程。
呂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左權人,對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歷史有著深厚的情感。2023年,她正式入職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成為一名講解員。她說:“我從小聽著革命故事長大,那些故事就像一顆顆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能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色故事講解員,我感到無比榮幸!”
“講解不僅是復述歷史,更是精神的傳遞。”32歲的呂瑩,創新采用“文物情景劇”方式,將左權家書、戰地日記編成微型故事,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抗戰精神。“我要講好抗戰故事,用生動真摯的語言,讓更多的人了解左權,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談及日常工作,呂瑩自豪地說。
游客陳婧華參觀了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后,難掩內心激動。她說:“我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深深震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將以革命先烈為榜樣,遇到困難不退縮,勇于擔當責任。同時,我也會教育身邊人銘記歷史,讓抗戰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繼續發揚光大。”
(武玲芳)
記者手記
抗戰精神 永續傳承
記者 張穎
80載光陰流轉,歷史烽煙永刻山河;14年浴血奮戰,民族脊梁不屈如鋼。而今,再次回望晉中大地的抗戰歷程,那些血與火交織的歲月依然震撼人心。
抗日戰爭時期,晉中地處晉察冀、晉綏、晉冀豫三大抗日根據地結合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在這片熱土上,曾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左權,八路軍高級將領,軍事才能卓越,血灑疆場鑄就豐碑;武克魯,智勇雙全屢建奇功,最終為掩護群眾壯烈犧牲;高國杰,帶領民眾抗擊日寇,面對威逼利誘寧死不屈……他們用生命詮釋了抗戰精神,成為民族脊梁的不朽象征,不斷激勵著人們奮勇抗爭,更成為后世永恒的精神財富。
面對日軍的侵略,晉中人民以“誓與山河共存亡”的決絕,詮釋著民族氣節。千萬民眾與八路軍并肩作戰,挖公路、炸橋梁、端碉堡,展現出“軍民一體”的強大力量,用血肉之軀筑起抗擊日寇的鋼鐵長城。
晉中的抗戰歷史,是一部全民參與、不屈不撓的奮斗史。英雄人物的事跡與紅色遺址的見證,共同構成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將這份精神力量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勇氣、改革創新的智慧、團結奮斗的合力,方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晉中速度”,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璀璨光芒。
策劃:路麗華
統籌:李娟
攝影:程婧
報眉設計:郝成圓
制圖:郝成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