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11
丁思林像。(資料圖)晉中市史志研究室提供
1939年7月,太行之夏,硝煙蔽日。榆社西周村外,千余日偽軍的包圍圈如鐵桶般合攏。26歲的八路軍團長丁思林,率新一團將士浴血突圍。槍林彈雨中,他振臂疾呼:“跟我沖出去!”話音未落,一梭機槍子彈撕裂長空,擊中他年輕的身體。血染黃土,太行垂首——這位從黃安走出的鐵血戰將,為粉碎日軍“九路圍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烽火前沿。
1929年,16歲的湖北黃安少年丁思林加入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淬煉出少年鋼鐵般的意志。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隨八路軍開赴山西,歷經娘子關、神頭嶺、長樂村、香城固、響堂鋪等著名戰斗,英勇殺敵、戰績卓著。
1939年2月,丁思林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新一團團長,率部參加冀南反“掃蕩”戰斗。在香城固戰場,他指揮若定,會同兄弟部隊設下奇陣,全殲日軍一個精銳步兵中隊,將九輛敵車焚為焦鐵,打出了令敵膽寒的輝煌勝利。同年7月,日軍第一軍糾集其所有主力第二十、第三十五、第一〇八、第一〇九四個師團和獨立混成第四旅團,在華北方面軍直轄第十、第三十五師團的配合下,進行 “晉東(一號)作戰”,組織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的第二次“九路圍攻”,企圖消滅八路軍主力。丁思林和他的新一團如鋼釘般楔入敵陣,肩負起艱巨的阻敵滯敵任務。他們轉戰太谷、榆社、武鄉三縣,堅守走馬嶺,破擊白晉路,冒雨夜襲黃卦,馳赴武西,設伏故城東,為粉碎圍攻大局立下汗馬功勞。
1939年7月,在黃卦戰斗中,丁思林率三八六旅新一團以犧牲4人的代價,殲滅守敵32人,繳獲槍支、密碼發報機、照相機等軍用器材200多件及大量彈藥。此后,丁思林率部受命撤回榆社地區。7月5日,日本侵略軍經南關、子洪口、來遠等三路侵犯榆社。6日,陷云簇。8日,千余敵人突襲榆社西周村,新一團陷入重圍。丁思林指揮部隊果敢突圍,不幸被機槍子彈擊中右頰,壯烈犧牲,時年26歲。
噩耗傳來,太行嗚咽。榆社、武鄉、遼縣、襄垣、黎城等縣的抗日團體及廣大群眾,在榆社縣郝北鎮召開隆重追悼會,并立碑悼念丁思林等為粉碎第二次“九路圍攻”英勇獻身的烈士。1939年11月16日,重慶《新華日報》刊出鄧小平政委撰寫的《悼丁思林同志》,贊揚他“富有青年的突擊精神,有勇于任事、不怕困難、奮勉前進的特質”,“他的犧牲,是全師的重大損失”。
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丁思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新一團當年繳獲的日軍密碼本,靜靜陳列在八路軍紀念館展柜中,泛黃紙頁上的電碼早已失效,但英雄用生命發出的“抗戰必勝”信念,至今仍在神州大地錚錚回響。
(記者李雨鑫 通訊員郭向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