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11
和順縣橫嶺鎮坐落于太行山巔、清漳西源。這里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如何讓綠水青山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如何讓“和美”二字從愿景照進現實?這個小鎮不斷思考著、探索著、實踐著。
近年來,橫嶺鎮以“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綠色發展”為建設主線,大力實施“紅色生態村莊”建設,以紅色教育鑄魂、以生態農業筑基、以特色節慶聚氣,走出一條“紅色引領、綠色打底、農文旅賦能”的特色化發展道路,實現了從“革命老區”到“文旅勝地”的轉變。
綠色為底
打造特色田園風光
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是提高廣大農村百姓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基礎,是建設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秀美鄉村的重要一環。橫嶺鎮堅持“內外兼修、標本兼治”工作思路,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抓手,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實施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民生工程,為農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一磚一瓦、一管一線入手,實現基礎設施“硬升級”。橫嶺鎮圍繞群眾關心問題,以“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完成村內主干道及巷道硬化,強弱電入地、鋪設下水管道、綜合治理河道,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打造了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帶。
路邊的垃圾堆被清理干凈了,亂搭亂建的棚舍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綠植和規劃有序的公共空間;污水橫流的現象不見了,新建的污水處理設施有效處理生活污水,避免了對土壤和水體的污染。
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入手,實現文明鄉風“軟提升”。橫嶺鎮確立了“以文化人、以廉潤心”主基調,打造橫嶺村、陽光占村兩個“清廉村居”,涵養清風正氣;打造石拐村“一廊一墻一碑”廉政主題公園,與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相呼應,形成了“紅色鑄魂、廉潔立身”的聯動效應,營造起了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文化清和、社會清明的優良生態。
隨著整治工作的持續推進,橫嶺鎮實現了從“面子美”到“里子實”的轉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紅色鑄魂
培優紅色研學基地
依托豐富紅色文化資源,橫嶺鎮在石拐村打造了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青少年綜合素質培養于一體的綜合性研學教育基地。通過場景再現、課程創新等,推動紅色教育從“單向灌輸”向“多維互動”轉變。
漫步在石拐村,紅色文化氣息濃厚。以石拐會議紀念館、會議舊址、八路軍大伙房等為核心,紅色文化街、村史館、廉政游園相互呼應,構建起“館、街、園”互為補充的紅色教育陣地。黨員干部培訓、青少年研學等社會各界群眾和團體接踵而至,讓這個隱在大山里的紅色基地格外忙碌。
“聆聽革命戰斗故事,讓我認識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少年,要不斷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游客王培軍帶著孩子前來了解石拐會議的重要意義,用紅色故事教育引導孩子成長。
橫嶺鎮以紅色教育實訓基地為抓手,開發“重走紅路”“紅色人物我來講”等特色課程共5類,配套推出“講學+體驗+分享”三段式培訓流程,推動課堂教學、實景教學、現場教學三位一體融合開展,創新互動教學既能服務黨員干部培訓,也能滿足青少年研學、群眾教育需求,全面提升了培訓的吸引力與實效性,成為輻射晉中地區的重要紅色研學基地。
石拐村還利用基地內八路軍大伙房主題餐廳,讓游客在品嘗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同時感受革命先輩的艱苦生活,感受獨特研學體驗。
融合賦能
擦亮農文旅新品牌
橫嶺鎮立足生態、資源天然優勢,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切實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
欣賞田園風光、采摘蔬菜瓜果、聆聽農耕故事、參與播種施肥等農事勞作……在橫嶺鎮,游客可以“一站式”沉浸體驗田園生活勞作樂趣。為不斷豐富農文旅體驗場景,拓寬生態農業產業鏈,橫嶺鎮聚焦“特色種植+農文旅融合”,打造集觀光、采摘、研學于一體的“四季采摘”綜合農業項目,配套建設農耕文化小講堂、田園打卡亭、親子農事體驗區等設施,采用“合作社+農戶”模式運作,真正實現了“一畝園”帶動“一片富”。
依托石拐會議紀念館和全鎮農業產業基礎,橫嶺鎮結合重大節慶節點,舉辦“紅色記憶節”“豐收節”等文旅活動,串聯開展紅色講解、農特展銷、民俗演出等,吸引游客參與。節慶期間,村民通過設攤售賣月餅、小雜糧、手工醋等本地特色產品,豐富了游客體驗,拓寬了增收渠道。
橫嶺鎮立足森林覆蓋率高、氣候宜人等生態優勢,搭建親水平臺,建設沿河木棧道、觀景臺,配套休憩座椅,供游客靜坐賞景;設置網紅橋打卡點,結合燈光裝飾,增添互動趣味;打造“紀念館—網紅橋—采摘園”精品旅游線路,融合紅色教育、休閑娛樂、農事體驗,打造“游學娛購”一體化體驗,極大地提升了游客滿意度,推動鄉村文旅產業向多元化、品牌化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優、文旅熱、品牌響”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記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