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06
黃君玨像(資料圖)。
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烽火歲月里,有這樣一位巾幗英雄,她以三十載短暫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革命壯歌。當敵人的烈火吞噬太行山巔,她如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用鮮血澆筑了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她就是被譽為“火中三鳳凰”之一的女烈士——黃君玨。
黃君玨原名黃維佑,191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縣。她天資聰慧、思想進步,14歲投身革命后,便在長沙市做婦女工作。大革命失敗后,她只身來到上海,考取復旦大學經濟系,因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被選為學生會委員,曾組織領導復旦大學學生到南京請愿和營救被捕學生。1930年,黃君玨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于1934年參加蘇區紅軍情報部遠東情報組織。后來,由于叛徒出賣,情報組織遭到破壞。她機警地掩護打入武昌國民黨“剿匪”行營的劉思慕夫婦脫險,自己卻身陷囹圄,被國民黨以“莫須有”罪名判處七年徒刑。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黃君玨由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保釋出獄,在長沙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她隨同愛人王墨磬前往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先后在太行文化出版社、《新華日報》(華北版)擔任總會計兼報社經理部秘書主任等職務。1942年,華北新華書店成立,她又兼任審計室主任,親自起草制定了華北新華書店政務管理制度和經濟核算辦法,深得領導和同志們的信賴。黃君玨對經濟理論頗有研究,在《新華日報》(華北版)曾發表《關于抗日貨幣政策實施問題》,論述了抗日根據地貨幣金融政策問題。她天性豪爽、政治性強,為了便于工作,毅然將出生三天的獨生子寄養在老鄉家里,孩子從此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生身母親。
同年5月下旬,日軍集重兵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殘酷的大“掃蕩”,對八路軍總部駐地遼縣麻田地區進行“鐵壁合圍”。23日傍晚,《新華日報》(華北版)全體工作人員隨總部的干部戰士朝西北方向的十字嶺突圍。28日,敵人的包圍圈越來越小,來不及突圍的人員化整為零,分散隱蔽。6月2日,黃君玨帶領10余人登上麻田與河北涉縣交界的莊子嶺高山,隱蔽在一石洞內分析敵情,準備對策。黃君玨說:“我們絕不能當俘虜,我還有三顆子彈,必要時非干掉兩個敵人不可。”因洞內太小,難以容納眾人藏身,大家商定只留下黃君玨、王健、韓瑞三位女同志,其他同志另找地方隱蔽。下午3時,數十名敵軍上山,蜂擁沖向洞口。石洞上是峭壁、下是懸崖,洞口兩側只有一條羊腸小路。三位女同志沉著應戰,使敵人難以靠近。狡猾的敵人用繩子從洞口上方吊下柴禾,在洞口燃燒,濃煙烈火涌入洞內。黃君玨一個箭步沖出洞口,擊倒兩個敵人,在熊熊烈焰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英勇犧牲,時年30歲。王健、韓瑞也先后從洞里沖出,沖向懸崖,卻不幸被敵人抓住殺害。黃君玨和王健、韓瑞三人寧死不屈、迎火跳崖的壯舉,被根據地軍民稱為“火中三鳳凰”。
1942年11月4日,重慶《新華日報》刊登了《新中國的女戰士黃君玨喋血太行》一文,并且配發了《為祖國流血——悼黃君玨女士殉國》的短評。指出:“黃君玨女士殉國,正如左權、何云等同志一樣,發揚我大中華民族正氣,表現出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英雄氣概。中華民族有這樣堅貞不屈、英勇赴難的女兒,日本強盜永遠征服不了中國。”當時在太行山上的著名詩人柯崗,寫過一首名為《不知名的作者》的詩,詩中寫道:“我們的女英雄突然飛出來了,她舉著沒有子彈的槍,她披著一身火焰,像一支暴怒的紅色山鷹……”這位烈士的獨生子也改名為黃繼佑,以示永遠繼承烈士的遺志。
黃君玨用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她的英雄事跡永遠銘刻在民族記憶的豐碑上。2015年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黃君玨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她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奮勇前行。
記者 李文娟 通訊員 張彥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