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8-05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溫靖已經在自家的新型大棚里忙了起來。他熟練地查看傳感器數據,并適時調整參數。棚內,綠油油的番茄苗沐浴著晨光,鮮紅的果實綴滿枝頭……
從北京到榆次,從985高材生到扎根土地的“新農人”,這位土生土長的“90后”,用全新的生產模式和科學技術推動著家鄉產業的變革。
榆次區逯村素來有種植西紅柿的傳統,得天獨厚的沙壤土和優良水質孕育出沙瓤多、口感清甜的西紅柿,在市場上備受歡迎。
隨著社會的發展,逯村的西紅柿產業也遇到了新問題:全村近200個越冬溫室,總投資超過了5000萬元,卻因分散經營、信息不暢,未能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優勢;此外,農業種植智能化水平較低,與市場對接不足……
“小時候一提祿村西紅柿,大家都知道,現在這么好的產品卻沒有好市場、好銷路。”8月1日清晨,記者在山西靖果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見到溫靖時,他正在大棚里忙碌。當問及當初創業的初衷時,他的語氣里充滿了惋惜。
2020年,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還在北京從事金融工作的溫靖,懷揣著對家鄉和農業的熱愛,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
說干就干!2023年,溫靖辭掉工作回到祿村,一邊自建示范性智能溫室,一邊聯合村民嘗試申報綠色認證。“建溫室需要整合、調換村里的零星土地,12畝地涉及12戶人家,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只能挨家挨戶做工作。”那段時間,他天天跑到村民家里幫大家算經濟賬。
在溫靖的耐心勸說下,大棚終于建成了。“原來的土墻溫室墻體很厚,土地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我們的新型溫室墻體厚度僅有50厘米,土地利用率接近100%。”溫靖說。
在溫靖的示范大棚里,科技不是浮夸的點綴,而是扎進泥土的根系。他引入新一代裝配式零消耗高智能溫室,實現了溫度、光照、水、二氧化碳、氮磷鉀等關鍵生長要素的實時監測,能夠根據室內條件進行自動化操作,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
面對頑固的病蟲害,溫靖拒絕過度依賴農藥,他聯合山西農業大學博士團隊、南京農業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以及百度、西門子等企業技術人員成立團隊,自主研發出機器人病蟲害識別系統,通過圖像識別及時發現病蟲害,并實現精準防治。
“市場上類似的設備要花費幾十萬元,已經脫離了農業應用實際,我們通過自己設計滿足所需,把成本壓縮到了3萬元,讓科技真正成為農民觸手可及的‘田秀才’,我想這也是自己回到家鄉的意義吧。”現在,溫靖的系統馬上就要投入使用,他倍感自豪,覺得在農業發展中找到了自身價值。
走進山西靖果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貼著“榆千戶”商標的產品正被源源不斷地發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而“榆千戶”三個字也承載了帶領當地千戶鄉親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如今,公司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170萬元,同時帶動周邊300余戶村民增收致富。
“創業之初更多是一腔熱情,如今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對農業的熱愛日益加深,未來的道路也逐漸清晰了起來。”溫靖表示,隨著“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未來會有相當一部分土地被閑置,他將持續擴大規模,推動標準化、智能化種植,讓祿村西紅柿的品牌越叫越響,市場越來越大。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溫靖常常這樣說。這位“90后”“新農人”,正用科技的力量和執著的堅守,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生動答卷。
記者 呂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