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8-04
黃君玨 資料圖
清晨的太行山籠罩在薄霧中,山間溪流潺潺,帶著幾分靜謐的肅穆。驅車來到左權縣麻田鎮,沿著蜿蜒的道路來到西山村南200米處西山腳下的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前。這座由楊尚昆題詞的漢白玉豐碑,是為紀念57位新聞戰士而修建的。碑上57位烈士的英名中,新聞女戰士“黃君玨”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我和新聞女烈士黃君玨的兒子黃繼佑是至交。”左權縣歷史文化學者張基祥在收集、編撰抗日史料期間,結識了不少革命前輩的后代,黃繼佑就是其中一位。因此,他對黃君玨的故事十分熟悉。
黃君玨原名黃維佑,191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縣的舊官宦家庭。她天資聰慧、思想進步,14歲投身革命。大革命失敗后,她只身來到上海,考入復旦大學經濟系,因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被選為學生會委員。1930年,黃君玨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她參加蘇區紅軍情報部遠東情報組織,后由于叛徒出賣,她身陷囹圄,被國民黨以“莫須有”罪名判處七年徒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黃君玨由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保釋出獄,在長沙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她隨同愛人王墨磬到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先后在太行文化出版社、《新華日報》(華北版)擔任總會計兼報社經理部秘書主任等職務。1942年,華北新華書店成立,她又兼任審計室主任。
1942年5月下旬,日軍集重兵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發動殘酷的大“掃蕩”,對八路軍總部駐地遼縣麻田地區進行“鐵壁合圍”。5月23日傍晚,《新華日報》(華北版)全體工作人員隨總部朝西北方向的十字嶺突圍。5月28日,敵人的包圍圈越來越小,來不及突圍的人員分散隱蔽。6月2日,黃君玨帶領十余人登上麻田與河北涉縣交界的莊子嶺高山,隱蔽在一石洞內,分析敵情,準備對策。黃君玨說:“我們絕不能當俘虜,我還有三顆子彈,必要時非干掉兩個敵人不可。”因洞內太小,大家商定只留下她和王健、韓瑞3位女同志,其他同志另找地方隱蔽。下午3時,數十名敵軍上山,蜂擁沖向洞口。石洞上是峭壁、下是懸崖,洞口兩側只有一條羊腸小路。三位女同志沉著應戰,敵人難以靠近。狡猾的敵人從洞口上方吊下柴禾在洞口燃燒,濃煙、烈火涌入洞內。黃君玨一個箭步沖出洞口,擊倒兩個敵人,在熊熊烈焰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英勇犧牲。那天,正好是她30歲的生日。王健、韓瑞也先后犧牲。
“革命先烈為國獻身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張基祥深情的講述,激勵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山風掠過,松濤陣陣,仿佛有千萬個聲音在回響。
記者 張穎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