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8-04
八月流火,熱血丹心映太行;軍號嘹亮,紅色基因再傳承。在八一建軍節當晚,左權將軍廣場華燈璀璨,由左權縣委宣傳部、縣人武部、縣文旅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主辦,一場國防教育主題文藝匯演精彩上演,左權縣人武部全體官兵與市民齊聚一堂,在歌舞與詩韻中重溫崢嶸歲月,共話軍民魚水深情。與此同時,在廣場上設置的征兵政策咨詢臺前,熱血青年踴躍咨詢,“參軍光榮”的理念在這方紅色熱土上依然如此深入人心。
開場舞《吉星高照》抒發了群眾對盛世華年的贊美;歌伴舞《幸福中國一起走》表達廣大群眾逐夢新時代的幸福感;舞蹈《綠色軍衣》、歌曲《強軍戰歌》、詩朗誦《黨旗鑄魂、鐵肩擔防——青春與國防的時空對話》連續上演,展現了軍人“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優良作風;小品《永不褪色的兵》以擁軍模范王艾甫“送革命烈士回家”的真實事跡為藍本,通過樸實的臺詞和感人的情節,展現了一位老兵對戰友們的深厚情誼,激勵青年一代牢記歷史、砥礪前行,引起全體觀眾共鳴,贏得陣陣掌聲。舞蹈《江山》《花開中國》、歌曲《為了誰》《祖國頌》等節目相繼上演,歌頌祖國,謳歌時代,為整場演出畫上圓滿句號。
激昂的旋律、剛勁的舞姿,激發著群眾對國防事業的熱忱。在左權縣人武部設置的征兵政策咨詢臺前,熱血青年人頭攢動,大家詳細詢問著入伍條件、優待政策等。 青年小張表示,此次活動將國防教育與文藝演出有機結合,既緬懷了革命先烈,又營造了“參軍光榮”的濃厚氛圍。
左權是一方鮮血染紅的熱土,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等150多個黨政軍機關在此長期駐扎,境內現存紅色革命遺址遺跡269處,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當時僅有7萬人口的小縣,就有1萬人犧牲、1萬人參軍、1萬人支前,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了解,今年以來,左權縣已有百余名適齡青年報名應征,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照亮了當代左權人的家國情懷。
左權縣人武部周冉表示,希望以國防教育晚會為載體,通過多元形式闡釋國防要義,深植全民國防意識,賡續老區紅色血脈,厚植全社會擁軍愛軍的濃厚氛圍。同時,號召更多優秀青年踴躍報名參軍,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
記者 路麗華 通訊員 董飛
記者述評
讓紅色基因深植時代沃土
□ 路麗華?
當左權將軍廣場的華燈照亮太行山脈,這場國防教育主題文藝匯演,不僅是軍民共慶建軍節的盛會,更是一次紅色基因的接力傳承。左權這方浸潤著英雄鮮血的土地,正用最鮮活的方式詮釋著“軍民魚水情”的時代深意。
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象在每一個細節里。左權縣以文藝匯演為橋,讓《強軍戰歌》的旋律喚醒沉睡的記憶,用王艾甫老人“送烈士回家”的故事觸碰人心最柔軟的角落。當歷史的烽煙與當下的安寧在舞臺上交疊,觀眾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崢嶸,更是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路。這種“沉浸式”的國防教育,讓“愛國”從書本上的文字,變成了能感知、能共鳴、能踐行的信仰。
國防長城的筑就,離不開軍民同心的深厚根基。征兵臺前,老區青年的踴躍咨詢,是“參軍光榮”理念扎根人心的生動注腳;百余名適齡青年報名應征的數字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對“保家衛國”的自覺擔當。國防意識的培育,既要回望歷史——讓左權將軍的精神火炬照亮前路,也要立足當下——讓每一位公民都明白:國家安全,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軍民同心,便沒有跨不過的坎;軍政團結,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
文藝作品喚醒記憶,征兵熱潮點燃激情,國防意識融入日常,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在軍民共跳的舞步里,在青年參軍的誓言中,太行山上紅色基因綿延不絕,軍民攜手力量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