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拉起話來樂太平!”
這句流傳于拉話表演者們口中的俗語,印證出拉話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在一代又一代昔陽人民心中的地位。它跨越古今,描繪著昔陽人民的生活點滴,記錄著黃土高原的煙火氣息,更抒發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09年,昔陽拉話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昔陽縣不斷加強對拉話表演形式和技藝的保護,并進一步挖掘昔陽拉話的藝術價值,結合現代審美需求,讓昔陽拉話能在穿越百年風雨滄桑后,仍不斷創新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方寸舞臺演繹人間萬象
蹲、拉、跌、跳。
拉、打、拍、轉。
拉話表演者們伴著沉穩有力的節拍,做出各種步法與隊形的變化,他們用圪節鞭、竹板、八角鼓、錢桿四種道具配合動作,演繹出了拉話的獨特之美。如今,這樣剛柔相濟、粗中有細的民間表演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人潮涌動的景區、在表演社火的街頭、在宣傳地方文化的活動現場,拉話表演者們的身影無處不在。多變的舞蹈動作、獨特的樂器聲音,將觀眾的心帶回千百年前,一招一式全都韻味悠長。
拉話原叫“文故事”,其表演的節目多有故事情節,帶有講故事的意味。早在明朝初期,昔陽拉話已在以昔陽縣三都鄉路家峪村為中心的昔陽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流傳開來,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作為昔陽縣的文化瑰寶,昔陽拉話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
在舞蹈方面,昔陽拉話舞步穩重堅實,舞姿健美大方。整套舞蹈由“跺腳、墊腳、抱腳、跌步、斜場、四平架”六種基本步法與動作組成,形成了獨特的舞蹈動律。同時,昔陽拉話通過圪節鞭、竹板、八角鼓、錢桿四種道具發出的音響,配合拉鞭、打板、拍鼓、轉錢桿四組與道具結合的動作,營造出氣勢雄壯、粗獷豪放,又不失輕盈活潑與平穩的舞蹈風格。
在表演形式方面,昔陽拉話的每一出節目均由八人演繹,行當分老生、小生、小旦、花臉,各二人。表演時,以花臉領頭、小旦隨后、小生排第三、老生排第四的為“小場”;以老生領先、小旦排第二、小生排第三、花臉排第四的為“大場”。長期以來,這種表演形式已形成特定的表演程式。
在音樂方面,昔陽拉話更是別具一格,韻味十足。它的曲調為單曲體,伴奏樂器以小嗩吶、笙、竹笛為主,還配有呼胡、二胡。昔陽拉話的打擊樂與中路梆子的武場完全相同,有板鼓、鑼、釵、鉸子、小鑼板。
方寸舞臺上,昔陽拉話已舞了百年,當八人成陣、四器鳴和,表演者們的身影與往日重疊。他們流云般的舞步,將黃土地上的煙火人間演繹于一出出經典拉話故事里:《游翠湖》《觀燈》《采桑》《下書》《嗑瓜子》《崔虎搶親》……
拉話——承載著流傳百年的文化脈搏,亦是無數昔陽兒女的情感寄托,正因為昔陽人民對拉話有情,也有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將昔陽拉話表演的種子種在血脈里,而這顆種子終將不斷抽出新芽,長成參天的文化之樹。
活態傳承點燃藝術火種
“咱第一步要學的就是步伐,跌步、斜步,然后再學怎么唱,怎么武打……”
走進路家峪村,時光仿佛在這里留下了獨特的印記。村頭的一處院子里,幾位學藝者拿著昔陽拉話的道具,耐心地練習著昔陽拉話的表演技巧。
前幾十年,昔陽縣會表演拉話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新生代傳人也十分稀缺,昔陽拉話的傳承一度面臨嚴峻挑戰。但拉話的傳承者們從未放棄。
今年81歲的王仁義是昔陽拉話的省級傳承人,已表演這門技藝30余年。“拉話是路家峪的傳統,我從小就學,是第四代傳人。現在村里的孩子們也在學,可以說把拉話繼承下去了。”他指導年輕一代表演者,傳授動作精髓和道具使用技巧。
“現在情況和以前不一樣了,大部分人不在村里,都在外面打工、念書……”作為土生土長的路家峪人,王仁義時有感慨。盡管如此,許許多多的路家峪村村民出于熱愛,仍選擇在空閑時間加入學習拉話表演的隊伍。
“現在學拉話的人里,30歲、40歲、50歲的都有,男女也都有。這門技藝不是一下子就能學出來的,不過好在經過這些年的學習,大家基本上都能跳了。” 王仁義高興地說,“到了節日需要表演的時候,打個電話一叫,大家指定都從城里回來,集中在一起表演。”
每當正月到來,在昔陽縣“賀新春”民間藝術展演的現場,來自路家峪村的演員們就會身著鮮艷的服飾,手持道具,在激昂的音樂聲中起舞。他們用剛柔并濟的動作、穩健有力的步伐,傳遞著古老的故事,描繪著美好的未來。觀眾們圍在道路兩側,發出聲聲感嘆,這一刻,昔陽拉話絕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而是早已融入了昔陽人民生活的民間藝術。
昔陽拉話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頑強的生命力,牢牢扎根于昔陽,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人們在欣賞它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薪火相傳譜寫時代新篇
拉話的魂,在八角鼓、圪節鞭的拉打拍轉里,更在昔陽人民的堅守與熱愛里。
曾經,受社會發展和現代多種文化形式的沖擊,昔陽拉話原始形態的表演難以維系,流傳機會日漸減少,存活范圍不斷縮小,其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危機。
然而,昔陽縣文化主管部門深知,昔陽拉話是民間藝術的文化瑰寶,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與藝術價值。因此,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建立藝術檔案,搜集民間資料,扶持表演隊伍,對拉話進行整理改編并推向市場,還在2013年出版了《昔陽拉話》一書,共印1000冊。同時,在每年的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期間,昔陽縣文化主管部門還會對拉話給予資金扶持。
各方傳承者們并沒有滿足于固守傳統。在這些保護手段的基礎上,為了讓昔陽拉話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昔陽縣積極協調各方資源,不斷探索著昔陽拉話的創新之路。
近年來,拉話表演者們在保留拉話基本音樂風格的同時,適當改造,加快節奏,將動作變得更加簡潔大方,同時融合戲曲、舞蹈、秧歌3種元素,使昔陽拉話的舞臺表現力得到提升,大受好評。
與此同時,昔陽拉話表演的場合不再局限于廟會以及春節期間的社火表演。過去一年,昔陽拉話走進了各大景區,走進了校園,走進了2025年昔陽縣文化館服務宣傳周啟動儀式、昔陽縣“錦繡山河 美好旅程”5·19中國旅游日的活動現場。今年6月,昔陽縣文化和旅游局還在昔陽縣博物館門前廣場開展了“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向群眾詳細講解昔陽拉話的相關知識,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拉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每一次鼓槌起落都是對平凡生活的深情禮贊,每一串音符流轉都在譜寫屬于昔陽人民的文化交響。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昔陽拉話循著500年前八角鼓的余韻走來,踏著時代浪潮奔涌向前的節拍走去,以守正創新的發展姿態,向世人展示著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
圖為昔陽拉話表演。(照片由昔陽縣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記者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