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8-01
桂干生 資料圖
太岳山脈蒼翠如黛,平遙縣坡底村的松柏林間,一座青灰色石碑肅然矗立。碑身上“桂干生烈士犧牲地”八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坡底村村民賈狗心常來此駐足,他的父親賈金昌曾見證了一段悲壯往事。
“1945年,我的父親在村里管財糧,當時有兩位八路軍干部在戰斗中犧牲,遺體被送到村里,父親參與了安葬。”賈狗心回憶道,“父親告訴我,后山上埋葬著一位‘司令’和一位‘團長’,都是與日軍作戰時犧牲的。”1950年,“司令”的家人將遺體遷往河北。
賈狗心口中的“司令”,正是八路軍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桂干生。如今,他的英魂長眠于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而坡底村的紀念碑,仍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對革命歷史頗有研究的平遙籍學者王京利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桂干生烈士的生平。桂干生,原名桂本宏,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羅山縣桂店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7歲投身農民運動,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鄂豫皖根據地進行頑強斗爭。隨紅四方面軍進行了長征,先后任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1937年2月,他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9月,桂干生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高級參謀的身份,跟隨劉伯承師長挺進太行山區,投身于創建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12月,他帶領第一二九師教導團30名干部,奔赴太行山東麓的冀西地區,組建抗日武裝。當時華北淪陷,日軍肆意燒殺擄掠,所到之處滿目瘡痍。桂干生和他的戰友們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走村串戶,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方針政策,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裝——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游擊支隊,桂干生任支隊長,張貽祥任政治委員,因此又稱“桂支隊”。1938年5月,桂干生任晉冀豫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桂支隊”活躍于正(定)太(原)、(北)平漢(口)鐵路和正(定)昔(陽)公路沿線,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沒的游擊戰術,破壞敵人鐵路,襲擊敵人據點,卡斷敵人公路運輸,摧毀敵偽組織,弄得敵人顧頭不顧尾,處處被動挨打,使冀西成為太行山區抗戰的堅固陣地。
1940年5月,桂干生調離太行山區,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新編新九旅旅長兼冀南軍區四分區司令員。他率新九旅主力對敵發起連續破襲戰,先后作戰21次,斃傷敵偽軍數百人,破壞敵鐵路50里、公路180余里。7月25日,他率領新九旅二十五團、二十六團、二十七團在武邑、衡水之間設伏,殲滅衡水出犯之敵40余人,繳獲野炮一門,創造了在平原地區以伏擊戰殲敵的范例。這年秋天,他率部參加“百團大戰”,在東西高村戰斗中,勇猛沖殺到敵人背后,一舉殲滅日偽軍一個中隊。
1940年底至1943年秋,抗日戰爭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這期間,桂干生從冀南四分區調到一分區任司令員。桂干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全分區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使冀南抗日根據地在重重困難的形勢下,得以鞏固發展。1944年,桂干生奉調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4月下旬,桂干生列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11日,黨的七大閉幕后,桂干生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五師干部隊副隊長。13日,桂干生同隊長程世才一道帶領干部從延安出發,踏上了前往大別山抗日前線的征途。當他們行至山西祁縣與平遙之間,準備跨越同蒲鐵路之際,遭日偽軍伏擊。7月8日,桂干生奮不顧身,鎮定指揮還擊,掩護同志們轉移,戰斗中不幸中彈,倒在血泊中,于次日壯烈犧牲,時年34歲。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聞訊痛惜不已,稱桂干生是“戰功卓著的一員驍將”。
2014年,桂干生被列入首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如今,站在桂干生烈士犧牲地的紀念碑前,賈狗心撫摸著冰涼的碑石,望向父親曾經守護過的山梁,說:“先輩們浴血奮戰,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太平日子,咱得把火種永遠傳下去。”
記者 李娟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