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30
桂干生像(資料圖)。晉中市史志研究室提供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無數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筑起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精神熠熠生輝。桂干生,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星辰。他出身貧苦農家,卻心懷壯志豪情,自投身革命起,便將生死置之度外。從農民運動到紅軍長征,從創建抗日武裝到活躍于抗戰前線,桂干生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在太行山區等戰場上留下諸多英勇戰績,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抗戰傳奇。
桂干生原名桂本宏,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羅山縣桂店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8年,17歲的桂干生參加了農民運動,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鄂豫皖根據地進行頑強斗爭,并隨紅四方面軍進行了長征,先后任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1937年2月,桂干生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9月,桂干生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高級參謀的身份,跟隨劉伯承師長挺進太行山區,投身于創建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12月,他帶領第一二九師教導團30名干部,奔赴太行山東麓的冀西地區,組建抗日武裝。當時華北淪陷,日軍肆意燒殺擄掠,所到之處滿目瘡痍。桂干生和他的戰友們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走村串戶,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方針政策,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裝——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游擊支隊,桂干生任支隊長,張貽祥任政治委員,因此又稱“桂支隊”。
1938年5月,桂干生任晉冀豫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桂支隊”活躍于正(定)太(原)、(北)平漢(口)鐵路和正(定)昔(陽)公路沿線,采取小群多路、神出鬼沒的游擊戰術,破壞敵人鐵路,襲擊敵人據點,卡斷敵人公路運輸,摧毀敵偽組織,弄得敵人顧頭不顧尾,處處被動挨打,使冀西成為太行山區抗戰的堅固陣地。晉冀豫軍區司令員倪志亮稱贊“桂支隊”是太行地區游擊支隊中的勁旅。
1940年5月,桂干生調離太行山區,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新編新九旅旅長兼冀南軍區四分區司令員。
1940年底至1943年秋,抗日戰爭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這期間,桂干生從冀南四分區調到一分區任司令員。在困難的形勢下,他大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全分區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使冀南抗日根據地在面臨重重困難的形勢下,得以鞏固發展。1944年,桂干生奉調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1945年4月下旬,桂干生以候補代表資格列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11日,黨的七大閉幕后,桂干生被任命為新四軍第五師干部隊副隊長。13日,桂干生同隊長程世才一道帶領干部從延安出發,踏上了前往大別山抗日前線的征途。7月8日,當他們行至山西祁縣與平遙之間,準備跨越同蒲鐵路之際,遭日偽軍伏擊。桂干生奮不顧身,鎮定指揮還擊,掩護同志們轉移,戰斗中不幸中彈,倒在血泊中,于次日壯烈犧牲,時年34歲。
桂干生壯烈犧牲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心中。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桂干生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如今,每到重要紀念日,人們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烈士紀念碑前,獻上鮮花,緬懷這位英雄。大家深知,今日的和平來之不易,是無數像桂干生這樣的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銘記歷史,繼承先烈遺志,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砥礪前行,讓英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記者 劉佳燁 通訊員 張彥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