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26
“參加抗日戰爭時,條件非常艱苦,風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冬天下了雪,戰士們就在背風處挖出一條僅能容下一個人身體的淺溝,把被子鋪一半,躺下去,再蓋上另一半……”當聽百歲老兵安補元的兒子安如龍講述父輩的崢嶸歲月時,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仿佛躍然眼前。
安如龍和一起長大的伙伴,從小沒少聽父親講抗日打鬼子的故事。為了不驚擾當地老百姓,部隊就在村鎮房屋臺階下露宿,有時為了伏擊敵人,就徹夜埋伏,在戰壕里打個盹就算補覺了。有時急行軍,要馬不停蹄趕路,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每個戰士都有個補給袋,里面是干炒面,就著河水或雪水咽下去。“到了艱苦的時候,只剩下黑豆、小米,把黑豆用火稍微炒一下,焙得干一點,用石磨壓成磣子,好保存能咬動就行了。每個人都提著一口氣,那是要與敵人真刀真槍地干,為民族獨立而戰斗……”
1945年7月,安補元在老家榆社參加八路軍。那一年他20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但日軍鐵蹄之下,中國人民全民抗戰,他和村里同年把歲的年輕人一起投入到抗戰洪流中。
戰爭年代,榆社先后有6000余名青年報名參軍,將近4萬名民兵、民工支前參戰,1200余名干部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工作,1170余人為國捐軀,1900余人光榮負傷。作為太行革命老區,榆社被譽為“出兵、出糧、出錢、出干部”的模范縣。
安補元是個機槍手,參加過上黨戰役、平陸戰役等。1945年9月,上黨戰役打響。“從9月20日始,戰至24日,其間大雨傾盆,地面泥濘,然我軍將士英勇奮發,前仆后繼,勢不可擋……”這次戰斗不僅解除了晉冀魯豫解放區的直接威脅,而且有力地配合了重慶談判,粉碎了蔣介石邊打邊談、占據軍事優勢局面的圖謀。
1945年冬,為了解救運城之圍,國民黨將領胡宗南派遣6個旅兵力沿隴海線經河南盧氏、靈寶往北,意圖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平陸,增援運城。八路軍太岳軍區決定采取圍點打援戰術,把國民黨增援部隊消滅在平陸境內。戰斗持續了近1個月,全殲國民黨馳援部隊,確保了運城解放。
安補元多次負傷,最嚴重的,就是在平陸戰役中,“左鎖骨上向后向下左肩胛骨內側子彈貫通,傷左肺,第三肋骨骨折并畸形愈合,右小腿向1/3內側向外子彈貫通傷,脛骨受損”,鑒定為傷殘6級,因傷到肺部,咳喘不斷,只好在1947年12月退伍還鄉。回鄉后,安補元一直在老家榆社縣河峪鄉固莊村務農,因傷病無法干重活,就承擔村里喂牲口的擔子,兢兢業業干了一輩子。
安補元生于1925年12月,如今已是百歲高齡的老人。他育有一子一女,夏天跟著女兒在農村生活,冬天就到榆社城里跟著兒子。近日,在榆社縣云簇鎮女兒家,記者見到了百歲高齡的安補元老人,雖然行動需要人攙扶、言語含混無法明確表達,但他身體無病無痛,吃飯睡覺都好。在兒女的印象中,父親一生生活規律,特別愛干凈,做事認真,耿介直率,有軍人風范,對子女影響至深。
據了解,安補元老人已是榆社縣唯一在世的抗戰老兵。他從戰火中走來,心里裝著家國,對曾經的部隊和戰友感情深厚,讓我們向抗戰老兵致敬,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記者 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