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23
巍巍太行,峰巒疊嶂。十字嶺傲然聳立,松柏長青,山勢縱橫,既是晉冀兩省的地理分界,更是鐫刻民族精神的不朽豐碑。
站在十字嶺峰之巔,風吹過耳旁,似在跟人們訴說著83年前在此上演的那場氣壯山河的生死突圍戰。
1942年5月,太行腹地陰云密布,侵華日軍集結三萬重兵,以“鐵壁合圍”之勢,直撲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山西遼縣(今左權縣)麻田一帶,妄圖消滅八路軍總部機關和第一二九師首腦機關。
在得知日軍傾巢出動,已經向麻田集結的緊急軍情后,彭德懷、左權等領導果斷決定八路軍總部所有機關進行轉移,并命令總部特務團阻擊日軍,為總部斷后。
5月25日,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在十字嶺一帶遭敵包圍。面對敵情,左權將軍奮勇承擔了指揮突圍的重任,率領部隊奮起應戰。敵人發覺八路軍分路突圍的意圖,迅速收縮合圍圈,6架敵機俯沖狂轟,萬余名日軍如蝗蟲漫卷。炮火中,左權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叮囑著大家一定要保護好電臺和機要文件,掩護著總部首長和萬余軍民沖出日軍的包圍圈。當左權和最后一批人員突圍至一個山埡口時,一顆炮彈飛來,他被彈片擊中頭部,壯烈殉國,年僅37歲。這場慘烈的突圍戰,成為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的篇章之一。
噩耗傳來,山河同悲。中共中央的領導同志紛紛發文、撰詞悼念。朱德含淚揮毫題詩:“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遼縣父老萬人請愿,遼縣更名左權縣,從此與這片左權將軍用生命守護的土地血脈相連。
1965年5月,左權縣人民政府將十字嶺改稱為左權嶺,同年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在左權將軍殉難處建立左權將軍紀念亭;
2015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80處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023年3月,實施提升改造,增加架空天橋、獻禮廣場、文化館、游客服務中心等景觀節點,建設“十字嶺突圍戰”文化園;
2024年7月7日,十字嶺突圍戰文化園正式開園運營。園中有左權將軍殉難處、左權將軍紀念亭、左權將軍臨時安葬處,以及為悼念十字嶺突圍戰中隨總部轉移犧牲的新華社、前方魯藝、冀南銀行等工作人員修建的英烈碑、英烈墻……這座新落成的文化園,成為左權人民乃至整個民族緬懷先烈、傳承紅色血脈的嶄新地標。
暑期已至,紅色研學之旅如火如荼,十字嶺突圍戰文化園迎來參觀旺季。一個個身著校服的學生跟隨講解員呂瑩的講解,行走于這片英雄之地,目光追尋著先輩足跡,心中激蕩著家國情懷。呂瑩說:“十字嶺是左權將軍戰斗犧牲的地方,是我們左權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高地。我是土生土長的左權人,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了解左權人民現在的幸福生活”。
山鄉繪新景,不負英雄名。左權兒女將緬懷之情化作發展動力,奮力實干前行。近年來,左權縣大力加強國防教育陣地建設,已建成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1個、省級4個;打造了十字嶺突圍戰紀念園、麻田八路軍總部片區、桐峪1941小鎮項目3個核心景區,建起10余個紅色主題場館,全力打造山西紅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大力發展研學產業,將一個個“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變為生動的紅色教育基地,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同時,在紅色基因賦能下,生態保護、文旅康養、特色農業活力迸發,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造福老區人民的金山銀山,英雄之地流淌著幸福歡歌。
太行浩氣,穿越時空,歷久彌新。83載光陰流轉,那場血色突圍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英雄的熱血忠魂早已深深融入太行山的每道褶皺,紅色記憶在山巒間凝結成史詩,化為不斷奮進的磅礴之力。而今,左權兒女高擎信仰火炬,賡續紅色血脈,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在紅與綠的交響中,以奮斗為筆,以山河為卷,奮力譜寫著新時代的壯麗華章。
記者 李曉雯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