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7-22
晉中市史志研究室
晉中,因地處“三晉之中”而得名,是山西中國共產黨組織建立較早、黨員人數較多、黨的活動十分活躍的地區。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9月,八路軍挺進山西,協同國民革命軍直接對日軍作戰,抗擊日軍南侵。11月初,忻口戰役失敗后,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山西失守。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前線形勢的變化,作出八路軍立足山西,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充分發動民眾,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堅持持久抗戰的決策。八路軍總部由五臺山地區向太行山轉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一二〇師、第一二九師三大主力部隊隨之轉赴山西各地建立根據地,創建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三大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晉中處于三大抗日根據地的結合部,得地利之優勢,成為華北敵后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晉中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分兵部署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首發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此實施第一次戰略展開
八路軍總部在忻口戰役中完成協同國民黨軍阻擊日軍南侵的指揮任務后,隨之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向太行山區轉移。1937年11月11日至12日,八路軍總部在和順縣石拐鎮召開高級干部會議,進行堅持華北抗戰的總動員,史稱“石拐會議”。會議由朱德總司令主持,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任弼時、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第一二九師政委張浩等參加。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八路軍當前任務的指示,具體部署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分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和創建根據地工作,即第一二〇師以管涔山脈為支點,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一一五師一部留在晉冀豫邊區,其主力由晉東南轉入呂梁山山脈,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一二九師和第一一五師一部,由正太鐵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脈,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這次會議首次明確部署八路軍依托山西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成立軍區,建立地方武裝,壯大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整個八路軍發展歷史和根據地的建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37年11月13日至14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也在石拐鎮召開干部會議,傳達總部決定,研究部署分兵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和創建根據地等工作。會議決定全師化整為零,分散各地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具體做法是:各團的每一個營都抽出一個連,到指定地區同地方黨組織與游擊隊一起活動。石拐會議是第一二九師創建太行山根據地的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會議,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后來說:“石拐會議其實是第一二九師的第一次戰略展開。”會后,第一二九師抽調三分之二的兵力分散到各地,與地方黨組織相結合,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創建根據地。
二、晉中是晉冀豫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策源地,為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創造了基本條件
石拐會議后,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部與中共冀豫晉省委移駐遼縣(今左權縣)西河頭村,負責指揮和領導開辟根據地工作。這一時期,中共冀豫晉省委的活動重點也在晉中區,中心任務是密切配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工作,恢復、建立和改造晉中各縣政權組織,成立群眾團體,開展群眾運動,建立抗日武裝,組織游擊戰爭,使晉中成為太行山根據地的基點。我黨的高級領導人朱德、彭德懷、彭真、劉伯承、張浩、鄧小平、徐向前、陸定一、李菁玉、李雪峰、徐子榮、宋任窮、柴樹藩、倪志亮、黃鎮、彭濤以及軍團干部陳錫聯、陳賡、劉華清、秦基偉、王樹聲、賴際發等,第一二九師營以上干部都先后到過遼縣西河頭村,晉冀豫三省特委干部,各縣委干部匯聚這里,共商太行革命根據地創建大計、共商抗日大計,西河頭村成為英雄薈萃之地,晉中成為晉冀豫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的策源地。
為了在敵后開展并堅持持久的游擊戰爭,八路軍進行了廣泛的動員,晉中各地掀起了青年參加八路軍、游擊隊的高潮。第一二九師派民運部長賴際發和秦基偉、姚大飛等人帶領部分干部及教導團第五連,先行到達榆次、太谷一帶,負責在晉中的壽陽、昔陽、和順、榆次、太谷等縣組織游擊隊,開創敵后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18日,晉冀豫地區的第一個游擊兵團——冀豫晉抗日義勇軍第一縱隊組建,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賴際發,亦稱“秦賴支隊”(后序列番號為獨立支隊)。接著以第一二九師主力一個營和一個連為基礎,組建活動于榆社、武鄉等地域的謝家慶、張國傳大隊(謝張大隊),以昔陽等地為活動地域組建汪乃貴支隊(汪支隊),以遼縣青年參軍為主組建遼縣補充團,以昔東、和順為活動地域組建晉東游擊隊。據不完全的資料統計,5個月中:平遙縣有1000名青年參加第一一五師,1000多名青年加入第一二九師等部隊;榆社縣的抗日游擊隊成建制編入決死一縱隊游擊一團;昔陽縣參加第一二九師和晉東游擊隊的青年超過2000人;壽陽、榆次、祁縣的大批青年分別參加第一二九師所領導組建的游擊支隊和地方抗日自衛隊。短短幾個月,晉中共有近2萬人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抗日群眾組織。
三、晉中是著名的“劉鄧大軍”最早的立足地和出發地,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抗戰精英
1937年11月15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司令部進駐遼縣西河頭村。1938年1月18日,鄧小平接替張浩任第一二九師政委到達西河頭村,從此開始了與劉伯承師長長達13年之久的合作共事。劉伯承和鄧小平運籌帷幄,一邊指揮華北游擊抗戰,一邊與當地黨組織相結合,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和抗日政權,鞏固擴大根據地,發展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使第一二九師由最初的9000余人,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勝利后擁有30萬軍隊的聞名中外的“劉鄧大軍”,創造了解放戰爭初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挺進中原、開辟新解放區的奇跡。
晉中是八路軍游擊戰爭最早的干部集訓地。為適應太行抗日形勢的急迫需要,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進駐西河頭村后,舉辦了18期游擊訓練班,為黨培育了大量的領導抗日游擊斗爭的干部,使晉冀豫區的抗日斗爭迅速開展起來。1937年11月28日,第一二九師創辦的遼縣游擊訓練班開班,劉伯承師長作了抗日游擊隊四項基本任務的演講。劉伯承根據部隊的現實狀況、敵人的戰術特點和第一二九師的作戰經驗,寫出了《抗日游擊隊四個基本任務》《抗日自衛隊三個基本任務》《擊退正太路南敵人的戰術考察》《游擊戰和運動戰》等講稿,并結合實踐事例,親自給訓練班的學員們講授。參加訓練班的學員分成兩部分,課程略有區別。一部分是師屬各部隊排以上的干部,學習的內容是如何分散到敵后,發動和組織群眾打游擊;一部分是地方縣、區級干部,學習的內容是如何組織自衛隊,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和配合正規軍、游擊隊打擊日本侵略軍,以及組織好支前工作。游擊訓練班的學習,每期多則一月,少則半月。部隊學員畢業后被派到各地,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發展壯大游擊隊;地方干部則回到本地,以區、村為單位,組織群眾性的自衛隊,有的補充到已經成立的游擊隊里成為骨干。
第一二九師的游擊訓練班,成為八路軍培養干部的一種固定形式。游擊訓練班的開辦,有力地促進了游擊戰術在晉中的推廣和成熟,廣大學員在戰斗中靈活運用,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四、晉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發揮了華北敵后抗戰戰略支點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第一二九師等150多個黨政軍學商機關在晉中駐扎5年之久,指揮八路軍華北抗戰。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中共中央北方局從1940年5月由武鄉縣遷往左權縣下武村,1941年8月下旬遷往上南會村,1942年6月中旬又遷至距麻田不足5華里的上口村,1942年10月移駐八路軍總部駐地上麻田村。八路軍總部從1940年11月7日由河北省涉縣進駐左權縣大林口村,8日到達武軍寺村,1941年7月1日移駐上麻田村。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左權駐扎5年零3個月,八路軍總部在左權駐扎達4年零9個月。共產黨、八路軍領導和指揮華北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直至抗戰勝利,書寫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壯麗篇章,鑄就了傳之久遠、光照千秋的太行精神,晉中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
在晉中這片紅色土地上,共產黨、八路軍領導晉中軍民與日軍進行了殊死的斗爭,組織了兩次反日軍“六路圍攻”、兩次反日軍“九路圍攻”、白晉戰役、百團大戰、1941年冬季反“掃蕩”作戰、1942年春季反“掃蕩”作戰、1942年夏季反“掃蕩”作戰、1942年秋季反“掃蕩”作戰、1943年夏季反“掃蕩”作戰、祁(縣)太(谷)平(遙)戰役等戰役,開展了激烈的反“維持”、反“蠶食”斗爭,進行了著名的黃巖底伏擊戰、廣陽伏擊戰、陽曲山保衛戰、馬坊攻堅戰、收復和(順)遼(縣)等戰斗,涌現出左權、何云、黃君玨、丁思林、馬定夫、武克魯、胡光、武光大、陰杰、薛佑之、高國杰、王居仁、馬佩珍、劉守昌、劉元龍、韓奎、張子祥、梁奔前、劉金榮、高爾華、張紹文等著名抗日英烈。
晉中也成為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殉難地。1942年5月,日軍集結近3萬兵力,發動針對太行區共產黨、八路軍首腦機關和指揮人員的鐵壁合圍大“掃蕩”,面對敵情,左權將軍奮勇承擔了指揮突圍的重任。25日,左權將軍率總部機關人員轉移到麻田十字嶺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為永志紀念這位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英勇獻身的民族英雄,遼縣正式更名為左權縣,晉中大地由此誕生了一個由將軍名字命名的紅色地標。
五、晉中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誕生地,為敵后民主政治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在遼縣桐峪村隆重召開,歷時40天。這是中國共產黨采用“三三制”的原則,運用民主選舉的辦法,在華北最大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產生的抗日政權,是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權建設的有益嘗試和成功運用,也為以后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建立政權作了預演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加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有來自全區各界參議員130余名,嚴格按照“三三制”的原則推選,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大會組成資格審查委員會及提案審查委員會,將與會的議員和有關人員劃分為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青年婦女、民眾運動等7個組,審議討論大會提案等有關問題。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作為邊區最高權力機關,選舉產生參議會議長、副議長及委員。會議選舉成立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選舉產生了邊區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委員。大會還通過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施政綱領》《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組織條例》《土地使用法》《統一累進稅條例》《1941年度全區財政預算案》《婚姻法條例》及《新民主主義的新聞政策》等綱領、法令。8月15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及全體委員在桐峪鎮宣誓就職。從此,晉冀魯豫邊區根據地在政權上實現了統一領導。
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和邊區政府的成立,既鞏固了根據地建設,對全民族抗戰勝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又在中國民主政權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延安《解放日報》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召開發表了題為《敵后民主政治的偉大貢獻》的社論。社論指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不僅是敵后民主政治的新成就,而且對于全國民主政治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在抗日戰爭時期,處在三大抗日根據地結合部的晉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敵后抗戰的指揮中樞。長期駐扎在此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第一二九師師部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上演了一幕幕團結抵御外辱、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雄偉活劇,晉中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執筆人:龐建明 楊美紅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