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7-21
史子謙像 資料圖
夏日傍晚,柔和的陽光灑在榆次區張慶鄉北胡喬村村頭的小廣場上,84歲高齡的史中德坐在中央,神色沉靜,緩緩地向記者和圍聚而來的村民講述他二叔史子謙那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2019年,我們一家人懷著崇敬與追思,專程去了河北省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館內掛著二叔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身姿挺拔、眼神堅定,透露出當年保家衛國時的豪情壯志。館內還精心陳列著見證二叔過往歲月的物件,包括他曾在河北陸軍中學擔任副校長的相關照片以及其他珍貴遺物。”
說起這些,史中德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過去,史子謙那些英勇無畏的事跡,一幕幕如同電影般浮現……
史子謙,名克讓,字子謙(紫千),1900年出生于榆次史家莊(今張慶鄉北胡喬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3歲喪父。勤勞善良的母親節衣縮食,供養他上學讀書。191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史子謙開始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五四運動爆發后,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并參加了查封和焚燒日貨的斗爭。
1932年秋,史子謙被私立魏榆普通商業科初級職業學校聘為教導主任,兼任語文、武術課教師。他經常閱讀進步書刊,重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常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激發學生愛國思想。
1937年夏,榆次縣犧盟分會特派員閻定礎及犧盟會工作人員郝汀多次與史子謙深談,使他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的革命道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史子謙投筆從戎,參加了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奔赴抗日前線,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初,史子謙在武鄉一帶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發動工作,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游擊戰爭。不久,調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長。
百團大戰后,日軍將矛頭指向共產黨八路軍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在一次隨軍轉移中,史子謙被凍掉8個腳趾,行走艱難,上級根據他的身體情況,將他調入八路軍陸軍中學任副校長,具體負責八路軍學員的培訓工作。
1942年,日軍頻繁“掃蕩”太行革命根據地,軍校經常轉移,史子謙總是以頑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染著學員。同年5月的一天,陸軍中學轉移至河北沙河縣五指山一帶,學員戰斗排被日軍包圍,史子謙沉著果斷指揮戰士們突圍,并迅速向山里轉移。因腳部傷殘,他走路非常艱難、不幸被俘,被日偽押解到太原監獄。
在獄中,日軍懷疑史子謙是八路軍的重要干部,企圖誘降。誘降不成,敵人就對他施以酷刑,史子謙威武不屈、英勇就義,時年42歲。《新華日報》曾兩次登載了史子謙的英雄事跡。
2015年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史子謙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史中德的深情講述,讓史子謙英烈的事跡鮮活起來,仿佛穿越時空,呈現在大家眼前。史中德表示:“今后要讓后代常去看看這位英雄親人,讓這份熾熱的家國情懷在他們心中深深扎根、代代傳承。”
記者 武玲芳
通訊員 張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