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7-14
7月12日上午,由晉中市三晉文化研究會主辦,文化歷史學者、作家、國家第二屆“韜奮新苗獎”獲得者李強主講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千年實踐》在晉中市博物館開講,來自社會各界的文學、歷史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聆聽這場知識的盛宴。
講座中,李強層層遞進,解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邏輯。為了更生動地闡釋這一過程,李強以山西人的語言特征、姓氏由來等為例,考證山西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特殊地位;以東晉十六國與“五胡入華”等為切入點,闡釋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始終以國家大一統為目標指向。他生動地講述了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如何通過貿易、通婚等方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程,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充分論證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民族融合實踐。
在談到晉中文化時,李強的講解更是讓聽眾對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指出,晉中這一概念從古至今意義深遠,作為“晉之中”,晉中是山西的核心文化區域,在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這里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時的核心位置,擁有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
李強以匈奴墓葬中出土的犁鏵、石磨等農耕遺存為例,證明早在秦漢時期,游牧族群已開始吸納農耕文明;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漢姓、禁胡語的改革,標志著少數民族政權從政治層面主動突破。李強強調,這種從“族群分野”到“文化共識”的轉變,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驅動力。他指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通過李強的精彩分享,現場聽眾深切地感受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大家紛紛表示:“李教授的講座精彩生動,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晉中人和這片‘晉之中’的土地,以及在中華民族融合進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今后,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
記者 武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