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征
左權小花戲可以用“一小二花三有戲”概括。小,即表演者年齡小、劇本小(演出時間短,多在5分鐘至20分鐘之間)、演出場地小(“文社火”時期只在街頭火盤、院落人家演出)。今天的小花戲,既能在空間狹小的地方演出,又可以滿足大舞臺演出的需要。花,指的是舞者身形多變、活潑動人,彩扇上下翻飛、靈活俏皮,整個舞臺效果猶如百花盛開,令人眼花繚亂。戲,指的是有簡練的故事情節和活潑風趣的語言對白。
表現形式
歌舞類
左權小花戲的演員根據唱詞內容,配以象征性的舞蹈動作,不少劇目還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其特點是載歌載舞、歌舞并重,或偏重于舞。如《歌唱合作化》《打秋千》《摘花椒》等。這種歌舞形式還可以組織人物較多的大型舞隊,在樂隊伴奏下,以整齊的步法和多變的扇花做出各種舞姿造型,參加重大喜慶節日的游行表演。
歌舞劇類
左權小花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個性,有一定的戲劇矛盾和沖突,構成了小戲形式,但仍然是通過小花戲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其特點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戲,歌、舞、戲三者緊密結合。這一類的代表劇目有《打櫻桃》《菜哥》《槐林會》等。
上述兩種形式各具特色,因此都受到了群眾的喜愛,得到了生存和發展。
舞蹈動作是左權小花戲區別于其他歌舞戲的、獨具地方特色的表演手段和核心藝術。經過千百年藝術傳承的實踐,左權小花戲形成了以“三步顛”與“蝴蝶扇”為基本特點的歌舞表演風格。
三顛步
“三顛步”即一步顛三下。腳跟著地為第一顛,轉前腳掌為第二顛,到腳尖為第三顛,一拍之內完成。這個舞蹈動作似波浪一般向前舞動,一步三顫顛,呈凌空欲飛之勢。
舞扇
扇子是左權小花戲歌舞藝術的典型道具。沒有扇子,不成其為左權小花戲,因此也有人稱左權小花戲為“扇子舞”。左權人把舞扇的功力和變化稱為“扇功”。左權小花戲中常見的“扇功”有:蝴蝶扇、立扇、合扇、開扇、飄扇等五十多種,可單手舞、雙手舞,扇花變化無窮。
基本動作
左權小花戲的基本動作是將舞步與舞扇有機結合,對手、眼、身、步都有嚴格要求。
左權小花戲的動作,也是左權小花戲的歌舞語匯。在《左權小花戲》一書中,提到了大量的小花戲舞蹈語匯,如:梳頭、照鏡、看花、迎風、彩云追月、二龍戲珠等等,均是舞步與舞扇有機結合的產物,多達百余種。在傳統的左權小花戲中,動作就是舞蹈語言,用來展示戲中人物的性格與形象特征。因此,左權小花戲中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動作要求是有嚴格界定的,男的動作大方犀利而舒展干練,女的動作則細膩柔情、優美多彩。
舞勢
舞勢是左權小花戲舞蹈動作過程變化結果的扎勢或亮相。它對手、眼、身、法、步有明確的定位,表達既定情節的文化內涵。動作是過程、是變化,而扎勢是結果。它由過程而來,表達一個完整的“語匯”,即“亮相”。
“亮相”多出現在一個樂句的終了或劇情發展的關鍵處。從舞步、扇步、動作,最后形成“造型”,這是左權小花戲舞蹈語匯一個完整表演過程的結果。
它與左權小花戲動作的區別在于:動作是重復的、變化的,是按一定的節奏而舞動;而扎勢是舞姿變化要給定的明確定勢,是靜態的。扎勢一般要在樂句尾停頓,有的要延長到四個拍子,是人物內心舞蹈化的充分展示。
左權小花戲中的扎勢有單人(如:望夫、盼歸、穿天、含羞等)、雙人、多人,還有群體的扎勢。總而言之,左權小花戲的扎勢均是舞步、舞扇、舞姿結合變化的結果,而由于左權小花戲舞步千變萬化,動作千姿百態,所以扎勢就不拘一格。
動態特征
左權小花戲舞蹈特色的要點,李明珍研究總結為:“一步三顛膝要顫,上下起伏似波瀾,輕盈靈巧扭擺甩,擰身轉體臂劃圓,歡抖彩扇如蝶舞,神韻要隨意境遷。”
輕盈歡快的下身動律
“三顛步”是小花戲舞蹈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下身動律,包含了顫、顛、跳、蹬等基本要素,著重于膝關節和踝關節的韻律,每一次出腿收腳都有相應的呼吸和延伸。整個步法要有腳掌、腳腕和膝部的快速推起,然后慢步落下的有效控制。同時,還要配合動力腿的后抬到落下,再從腳跟慢慢滑出。隨著顛簸的彈力,舞者的雙膝會大幅度、有節奏地屈伸,使全身形成明顯的起伏,好似波浪中的小船,悠然自如。這一步伐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具有獨特性,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民間舞步的內容,受到了眾多舞者的喜愛。
舒展秀美的上身舞姿
“扭”是左權小花戲表演藝術的主要部分,比普通扭秧歌難度大,所以群眾把演花戲叫做扭花戲。左權小花戲就是在其基礎動作上,加上擰轉、晃首、劃手臂、轉肩扭等動作,進而形成舒展、矯健、樸實、俊秀的舞蹈特色。
左權小花戲的舞姿造型有70多種,大多具有較強的形象感,女有“喜鵲登梅”“回頭望月”“鴛鴦戲水”“小燕展翅”“金雞獨立”等,男有“鳳凰展翅”“拔海”“弓箭”等。現在,許多流行舞步動作也被吸收進左權小花戲的舞姿中,使左權小花戲更有活力。
飛舞多變的道具運用
彩扇是左權小花戲中的一個特色道具。左權小花戲中的扇花有50多種,其中以“蝴蝶扇”“撒扇”“磕扇”“紈扇”“大小轉扇”“翻扇”等為主。這些扇花具有極強的獨特性。特別是獨具特色的“蝴蝶扇”,要求表演者雙手夾扇,以肘關節為軸進而帶動擺臂,同時,雙手以腕為軸心快速翻舞扇花,使扇花上下翻飛,給人以蝴蝶飛舞之感,故稱“蝴蝶扇”。
扇子是左權小花戲的萬能道具,在演員手中可以變幻成各種生活用品。同時也是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扇子的開、合、轉、動、靜、快、慢,傳達出的是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
樸實熱情的表演風格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左權小花戲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洗禮。無論是戰爭年代的積極奮進,還是和平時期的輕松愉快,左權小花戲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情感表達上,左權小花戲時而熱情奔放、時而恬靜內斂,這就要求演員不僅是身體上的協調優美,還要有情感表達上的飽滿狀態。小花戲的不少經典劇目都是帶有一定戲劇色彩的,所以,演員需要從故事情節和人物個性上表現出戲劇的矛盾沖突,進而做到歌中有舞、舞中有戲。
代表人物
多年來,左權縣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左權小花戲傳承人,如李明珍、李貴鎖、劉寶珍、李銘芳、劉瑜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明珍
李明珍于1964年參加了左權小花戲資料書的編寫,其中,舞步以“三顛步”為代表的整理了21種、扇花以“蝴蝶扇”為代表的整理了45種、舞姿以“照鏡勢”為代表的整理了33種,并由她示范拍照,相關單位進行編印。這是首次將左權小花戲舞蹈動作分類定名并編印成冊。1981年,她參加了晉中地區群眾藝術館和左權文化館組織的左權小花戲資料書編寫工作,登載了她示范拍照的56個舞蹈動作。1992年,她編著的《山西民間舞蹈——左權小花戲》一書和2015年修訂版的《左權小花戲》一書,既是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小花戲的傳承與保護,也為全國熱衷民間舞蹈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個深度了解左權小花戲的可靠文本。
意義價值
左權小花戲從過去的“鬧社火”到現在的唱民歌、演花戲,已經由本土產生發展,逐步知名于省內外乃至國內外。它富有特色的藝術形態與文化內涵,向世人傳遞出左權人民生生不息的藝術氣質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左權小花戲是山西民間藝術的一塊活化石,為左權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絕佳的藝術氛圍和人文環境。閃耀著左權人民才智的小花戲是祖國藝術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所創造的價值將被更多人銘記。
傳承保護
清代末年,左權小花戲在吸收大量民間小調的基礎上,加入簡單的故事情節,人物也由原來的第三人稱發展為包含多個行當的第一人稱形式,成為邊歌邊舞的地方小戲,演出劇目有《賣扁食》《放風箏》《觀燈》《鏟菜》《打櫻桃》等。
抗日戰爭時期,左權縣作為敵后根據地,憑借這種文藝形式,組織群眾積極抗日。這一階段,左權小花戲創作演出了《送哥哥參軍》《小放牛》《上冬學》《回娘家》《四季生產》等反映當時斗爭生活的小劇目,成為教育人民、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1954年,花戲藝人王全籽和王連籽表演的傳統小花戲《賣扁食》,參加了全國第一次民間藝術會演,受到廣泛好評。
1958年6月,左權縣成立“左權縣紅旗歌舞劇團”,上演了不少花戲劇目。
1996年,左權縣成立了小花戲藝術團。
2006年,左權縣先后成立了左權民歌小花戲研究協會、左權民歌小花戲保護中心;組織傳承人通過“傳、幫、帶”復排了《插稻秧》《放風箏》《摘花椒》《做軍鞋》等精品傳統小花戲;傳承并創新舉辦了“文化活動月”“社火節”、左權民歌大家唱、“串火盤”民俗活動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
2008年,左權縣全面實施左權民歌、小花戲進課堂工程。
本期人文讀本參考書籍《左權小花戲》,文章內容有增減,由本報記者武玲芳整理,圖片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