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7-11
“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于1985年5月建成,上面鐫刻著曾在太行山戰斗過的57位新聞界烈士的英名,排在第一個的名字是何云。紀念碑面朝左權麻田鎮大羊角村,那里是何云戰斗并犧牲的地方。”7月8日,左權麻田八路軍總部景區講解員呂瑩聲情并茂地向前來景區參觀的游客講述著何云等新聞界工作者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
何云,原名朱士翹,1905年生于浙江省上虞縣朱巷鄉(今上虞區永和鎮),《新華日報》第一任社長,原《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社長。
1930年8月,何云赴日本早稻田大學讀經濟學系,后轉入鐵道傳習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毅然停學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何云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3月,“上海國民御侮自救會”成立,何云任該組織宣傳部長。同年6月,被上海國民黨憲兵司令部逮捕。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經黨組織積極營救,國民黨當局不得不釋放何云。1938年,黨中央決定創辦《新華日報》,何云被調往漢口參加籌備工作,擔任國際版編輯。同年12月,《新華日報》華北分館成立,何云任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
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誕生。從此,何云帶領報館員工,在極其艱苦的戰斗環境中,一邊打游擊,一邊出版報紙,編發延安新華總社的新聞,及時報道華北抗日軍民的對敵斗爭。
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何云隨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劉伯承、鄧小平奔赴前線組織戰地新聞采訪,在火線上編輯、審稿、刻印、發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戰斗消息傳播出去,為鼓舞部隊士氣、宣傳百團大戰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雖然報館經常轉移,但報紙的出版從未間斷。《新華日報》(華北版)被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稱為“華北人民的聰耳,華北人民的慧眼,華北人民的喉舌”和“華北抗戰的向導”。
1942年5月24日拂曉,何云帶領報社200多人馬撤離山莊村,翻過東山,向莊子嶺一帶轉移。5月27日下午,何云召集大家開會決定化整為零,分頭行動突圍。28日黎明,何云不幸犧牲,時年37歲。
201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何云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何云犧牲后,劉伯承沉痛地說:“實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權)一文(指何云),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在左權將軍墓的左側。
每到“清明”“七一”,群眾都會自發匯聚,致敬英烈。白發老者向孫輩講述當年何云以筆為槍、在炮火中傳播勝利消息的壯舉。青年學子肅立獻花,誓言接過何云爺爺的筆,做時代號角的吹響者。志愿者們細心擦拭碑身,守護烈士榮光。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左權人,小時候,呂瑩就常聽大人們講起左權這片紅色熱土上那些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2023年,呂瑩有幸成為左權麻田八路軍總部景區的一名工作人員。
參加工作以來,每年,她都數十次用雙腳丈量通向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的85級臺階,悼念57位長眠于此的新聞烈士。呂瑩堅定地說:“作為一名景區講解員,今后我將繼續用深情的語言、流暢的表達,追憶每一位英雄、訴說每一段歷史,讓抗戰精神世代相傳。”
記者 張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