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文化,與晉中的大院與古城密不可分。
位于祁縣昭馀古城內的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像一個“時光寶盒”,承載著晉商千年文化積淀與歷史記憶,靜靜訴說往昔輝煌。
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建于1993年,1996年對外開放,依托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渠家大院建筑群,以城堡式布局為特色,包含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及240間房屋,擁有石雕欄桿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臺院、女兒墻五大代表性建筑,融合多種形制與雕刻工藝。利用這一建筑奇葩開辟的晉商文化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展示晉商文化的博物館。館內陳列分七大系列,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揭示了晉商之所以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之首的奧秘。
今天,讓我們一起從渠家大院深邃富麗的高墻深院中,聆聽磚縫間回蕩的誠信箴言,破解晉商“匯通天下”的終極密碼。
清代民居建筑的典范
渠家大院,坐落于祁縣晉商老街,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經過近300年的不斷擴建,形成現存的建筑規模,包括40余個宅院、940余間房屋,約占古城民居建筑的一半,故有“渠半城”之稱。
渠家大院圍繞東大街、新道街、小東街,以功能劃分為三大建筑群。
第一建筑群為渠家大院建筑群,以居住為主要功能。以東大街渠家大院、轎車院、牛房院、渠本翹故居、渠家祠堂、新道街宅院等為主要建筑,還包括部分零散宅院,占到宅院總數的三分之二。渠本翹故居位于東大街49號。東大街與新道街之間有南北走向的窄巷相連,巷名叫高園圪道,巷寬1.4米、長190多米,由于巷兩邊都是青一色深墻大院,因而自然形成了“一線天”的建筑景觀。新道街位于古城東北部,東西走向,長約300米,西與段家巷相接,現保存基本完好的是新道街37號院落,為二進式牌樓院,占地615平方米,大門道內匾額為“仁壽”二字,正房面闊五間,單坡硬山頂,正中懸掛匾額“慶有余”,木構門窗古樸大方,房前修有磚砌花欄。東南辟小門通往偏院,偏院為書房院,南北各建有三間二層閣樓,遙相呼應,細致玲瓏。新道街51號,建于清代中期,典型的三合院,房屋17間,面積170平方米,門前原有門樓,屋頂護欄磚雕為“暗八仙”及四季花卉,圖案祥和,富有立體感,屋檐下立欄堆金立粉,富麗堂皇,屋內隔扇木雕生動活潑,頂部為篆書“蘭亭序”,翰墨氣息濃厚。
第二建筑群以段家巷長裕川茶莊建筑群為主,包括北大街、西大街的部分商鋪,以商用為主要功能。一類是總部經營商業用房,如長裕川茶莊、三晉源票號等,對外不設商鋪,是一個獨立的四合院組合,是總號辦公地,總號掌柜們運籌帷幄,指揮著國內外幾十個分號的商業運營,年終賬期,又是各路老板過標交賬聚會的場所。總號宅院不僅有辦公的功能,還有接待賓客和各路老板的食宿功能,類似現代的招待所;另一類則是先店后廠式商業用房,如盛樓糕點鋪、永春原藥店、書業誠書店等。
三晉源票號位于財神廟街11號,坐北朝南,單坡頂四合院,占地518平方米,房屋20間。大門為階進式貼墻磚雕門樓,門兩邊有石雕獅子門墩一對。門道內兩側有壁畫,上端里外有匾,北面為“鳶飛魚躍”,南面為“謙受益”,字體端莊大方。院內“福”字照壁保存完整,東西南北房屋均為五間,正房高于東西廂房。正房門前筑有明柱卷棚頂抱廈,上有斗拱支撐,雕有麒麟等祥瑞圖案,細致精巧,十分講究。下寬約2米、長約3米的亭臺,方磚鋪地,石條砌邊。檐下彩繪依稀可見,繪有三國等戲曲人物故事。存義公票號位于財神廟巷,是由渠源湞、渠晉賢、張祖繩合資經營、由布莊改組而成的票號。
第三建筑群落以競新小學校及圖書館為主,位于祁縣古城小東街與羊市坡巷交會處,主要有競新小學校、競新圖書館、競新小操場,曾是學校教育場所。
競新小學校原址可分為東西兩個校區,以東校區為主。東校區位于小東街南側西端,西鄰西倉道,為磚木結構建筑群。大門坐南朝北,雙柱出檐式門樓,拱形大門洞顯得巍峨壯觀、高大氣派。校門西側有耳房,為傳達室。校門正前方南北走向甬道將大院一分為二,甬道西外側院為三合院,用于教室與接待室、成績室、體育器材庫。甬道寬3.5米,正端為圣閣。雖然地勢狹窄,圣閣建筑設計仍嚴格按照傳統建筑理念,面闊三間、上下兩層。左右兩側為對稱的樓院,樓院坐北朝南,四合院建筑。樓院大門為貼墻式磚雕門樓,雕有如意、香爐、彩云等圖案,顯得精巧別致。正房面闊五間,為二層卷棚頂樓房,前建有雙柱式抱廈,正房窗戶富有情趣,一層窗戶為拱形,二層窗戶中間為四方形,兩側又分別是兩個六邊形窗。東西房各五間,為單坡頂瓦房。在東樓院東南風道處,有一小門可通往東院。
競新小學校西校區位于競新圖書館西側何家巷內,為二進式院落,大門修在院中間位置,這在祁縣當地十分少見。院落坐南朝北,以北為正房,正房為悶房式建筑,墻壁厚實,冬暖夏涼。正房前修有明柱單坡出檐走廊,進深兩米左右,寬敞明亮,大氣排場,為便于采光,內側窗戶采用大型拱形窗戶,更有趣的是東西各修建小耳房,兩門對開,遙相呼應。
競新圖書館原址位于羊市坡街,與競新小學校東西兩校區相鄰,占地699平方米。當年,除供學校師生閱讀外,還免費向社會開放。因藏書豐富,前來閱讀的人絡繹不絕,備受社會各界稱贊,是當時山西省影響很大的公益性圖書館。圖書館大門為階進式拱形門洞,建有雙柱出檐門樓,大門外兩側修有單檐走廊。大院為坐南朝北四合院建筑,東西正房各為五大間平房,建有寬敞明亮的方形大窗戶,院宇寬敞,便于群眾公共閱覽活動。
渠家大院建筑群不但融入祁縣古城建筑群落和商業活動,與昭馀古城融為一體,而且融入了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晉商老街相輔相成,給人一種城與院共存、共雅、共生、共榮之感。
深宅大院鎖千年商魂
祁縣作為茶商的聚集地、茶業貿易戰略的發源地,經營茶貿的商戶眾多,著名的便有戴家、楊家、賈家等大家族。
祁縣渠家,在晉商中頗具代表性。始祖渠濟從明代開始創業,以走商形式起家,經過十幾代人、400余年的艱苦努力,開設有眾多茶莊、鹽店、錢鋪、典當、綢緞、藥材等商業字號,總數達數百家之多,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和水旱碼頭,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巨商大賈。
渠家大院內分8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占地5317平方米。其中,石雕欄桿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臺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女兒墻鏤空磚雕,工藝精湛、題材豐富,堪稱五大代表性建筑。
來到渠家大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雕欄桿院。石雕欄桿院因修復后的青石欄桿而得名,青石欄桿長17.5米、高1.75米,石雕欄桿以鏤空雕飾為主,多為亭臺樓閣、人物故事和花鳥魚蟲,工藝精湛、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八根欄柱均為四方形石柱,柱上雕有傳統的明暗八仙等圖案,柱頭均雕有石獅,柱與柱之間的欄桿統一雕成竹子造型,中央嵌有鏤空牡丹圖案,使整個欄桿形成既雍容華貴又莊重典雅的風格。
這處院落是當年會客的“客廳院”。所謂“賓主設禮,非茶不交”,因此便要提到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盛于唐朝,興于宋代,直到明清時期,被晉商傳播到了海內外。久而久之,茶飲,潛移默化地根植于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中。
作為茶商世家,渠家主人自然重視以茶待客之禮。正廳門前一副對聯,便是最直觀的呈現:“杯沾花露留佳客,案接云山撿異書。”表現出主人儒雅、好客的風范。門額上方懸掛有一塊荷葉牌匾,它由整塊核桃木精雕細刻而成,舒卷自然,上刻“若虛齋”三個字,字體蒼勁有力,是由清代帝師祁寯藻所題,道出了一代巨商虛懷若谷的人生風采。
渠家大院的五進式穿堂院,在中國建筑史上罕見,院子全長99.8米,取九九回春之意。從外到內,有屏風式過庭、石雕方形門、月亮門等五道門穿插其間,層次分明,所以又稱“五進院”。穿行其間,頗有一種庭院深深的意境。
整個院子共3個特點:一是五道門并不建在一條主軸線上,每個門都稍向東偏了一下,因為建房時講究門不能對門,門對門就是口對口,對家庭不和、對后代不利,也怕財源外流;二是這幾個院子一個比一個高,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這里有步步登高、平步青云的意思;三是院子一處比一處寬,取自《易經》“先窄后寬有富貴如山”的說法。
途經二進院,門廳頂端的兩尊獸頭,一尊張著嘴、一尊閉著嘴。渠家是經商世家,同時,也有很多族人在朝為官。張嘴獸一般修建于官宦人家,希望為官者在朝為政時,要心系百姓,懂得多張嘴為民請命;閉嘴獸常修建于經商世家,告誡商號從業人員要謹慎言語,保守商業機密。
三進院是渠家的一處偏院,也就是當時仆人居住和活動的地方。三進院、四進院屋頂建有一排壓檐女兒墻磚雕欄桿,長37.5米、高1.2米,采用透雕與浮雕手法,圖案花紋十分豐富,錯落有序,是渠家大院內最長的一組磚雕,同類民宅建筑中罕見。
路過的這組女兒墻磚雕是鏤空的,空氣可以流通,所以保存相對完整。其圖案和花紋大多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吉祥圖案和紋飾,有“一蔓千枝、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季花卉、五福捧壽、六和通順、七巧回紋、八駿九獅、葡萄百子、蝙蝠銅錢”等,工藝精良、栩栩如生。
五進式穿堂院的五進門別具一格,東側為拱形青磚雕花門,門楣上刻有磚雕“慎儉德”三個字,門楣兩旁雕有瓶子,內插牡丹,寓意為“出入平安,富貴吉祥”。西側為浮雕花墻,既起到裝飾的作用,又巧妙地保護了主人的隱私。正面是雙鹿圖、背面是雙鶴圖,旁邊是松樹和梧桐樹圖案。梅花鹿步履安詳,白鶴振翅欲飛,一靜一動,頗具神韻。“鹿鶴桐松”諧音為“六合通順”,六合指的是東、西、南、北、天、地六個方位,寓意福祿長久、吉祥如意。門楣背面雕有“學吃虧”,同樣體現著渠氏家族“能吃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為憨人”的處世哲理。
五進式穿堂院的正房與東房為二層樓房。正房建有明柱出檐走廊,二樓明柱走廊前有一組護欄磚雕,采用透雕與浮雕手法,分三組,四根望柱雕有松竹梅蘭,中間一組雕有仙翁降祥,兩側為鹿鶴桐松、鳳凰戲牡丹,寓意主人富裕豐足。上下兩層各雕有不同寫法的“壽”字,底部紋飾為古鏡、磬與如意,寓意吉慶如意;掛檐紋飾繁復細膩,富于裝飾性;下緣通頭的邊花紋飾圖案則為博古圖案,寓意博古通今、崇儒尚德。工藝細致、技法精微,堪稱磚雕佳品。
正房上下二層都有楹聯,一樓為“于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意思是讀書的范圍一定要廣,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借鑒的地方。二樓為“竹室依花檻,松云護草堂”,刻畫了一幅閑居的悠然景象,安居于松云之下,身居草堂卻志趣高雅,是渠家的藏書樓。五院正房明樓與三院倒座的二層樓遙遙相對,顯得五進院既整齊規范,又富于變化。
告別五進院,來到“風火墻”處,它的3個作用是防風、防火、防盜。在渠家,最高一堵墻相當于現在四層樓那么高,而且建筑講究磨磚對縫,就是建房子的每塊磚都要經過打磨,而且磚和磚之間的距離都要相等。主人在建房的時候,還特意添加了一些特殊材料——鐵板、銅錢,起到加固粘連墻體的作用,功能相當于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同時,放置銅錢也有招財進寶的寓意。由此可見,主人建房時煞費苦心。據說,在房屋修建時,渠家主人對工人明確規定:一名工人一天最多只能砌七塊磚,講究慢工出細活。
晉商精神的活態城堡
穿過一扇小門,一座精雕細琢的木制門樓俯仰可見,青石奠基、水磨磚墻、屋宇高深、雕鏤繁華,這里便是主院,也是渠家五大建筑特色之一——牌樓院。
主院正房為二層明樓,高約17米,是當時縣城中較高的建筑。正房門樓為歇山頂,斗拱高聳,雀替掛落精工鏤雕,6根垂花蓮子木雕柱頭精美絕倫,柱頭梁頭全部施以雕琢。額枋上方雕刻鳳凰戲牡丹,上下兩枋之間有三組荷葉雕刻,中心荷葉雕有“魚躍龍門”,兩端對稱雕刻有寓意福壽的“佛手”。下方明柱間雀替中央為夔龍捧壽圖,兩側雕以“善財童子”,寓意招財進寶;最兩端是由插有暗八仙的瓶子和一個寶盒組合而成的博古圖,寶盒上刻“福祿禎祥”,儒墨氣息十分濃厚,造型典雅大方,設計規整統一。
門柱楹聯為:“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樓前走廊明柱聳立于欄墻之上,屋檐下懸掛“德星朗耀”匾額,廊柱楹聯為“大開窗戶納宇宙,閑拂塵埃勘鼎鐘”。走廊兩端均有磚雕詩文,書法雕刻均出于名家之手。
墻圍畫也是渠家建筑的一大特色,墻圍畫又稱“炕圍畫”,采用金粉和特殊材料加工描繪而成,立體感很強。墻圍畫的圖案內容寓意吉祥,比如畫有一只貓、一只蝴蝶,老人們常說:“60花甲子,70古稀年,80為耄,90為耋,取其諧音,耄耋之年象征延年益壽、長命百歲。還有一處畫有一只公雞、一朵牡丹,牡丹代表富貴,公雞朝著牡丹打鳴,意思是功名富貴。”
渠家大院院落中心屹立著一座牌樓,作為兩院之間的通道。牌樓高約7米、寬3.5米,兩側對稱分布有東西花墻,花墻上下部均雕刻了精美紋飾,有麒麟、錢串、蝙蝠、壽字、花卉等圖案,寓意吉祥。
牌樓檐下有十一踩木制斗拱,每個斗拱上均鏤雕圖案。牌樓底座比院心高兩個臺階,巍峨高大、氣勢恢宏,使這座院子顯得高貴華麗,既是渠家大院的一大建筑特色,也是渠家當年社會地位的象征。
牌樓兩側各有木匾,上書“仁者壽”“樂天倫”,亦是儒學文化在晉商宅院中的體現。“仁者壽”意思是胸懷廣闊、淡泊名利,心境平和、自然長壽;“樂天倫”意思是老人健在、子孫繞膝、歡聚一堂,是為天倫之樂。
渠家大院內這座門樓的木雕,中間雕有麒麟送子圖,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吉祥動物,它送來的孩子為貴子,隱寓輩輩前程似錦;兩旁雕有書卷,與下面的“讀書樂”三字相映襯,指渠家是重讀書教育的書香門第。書卷旁邊還有古代的兵器戟、樂器磬、雙魚,隱寓吉慶有余。
門額上書“善為師”,出自《尚書·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修養道德,沒有固定的老師,堅守善道的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另一面為“天錫福”。
主院門額處為“和氣所舍”四個字,“家和萬事興,家衰吵不停。”告誡家人要以和為貴,和氣生財。這些門額、雕刻都體現了渠家重讀書、慎儉德、善為寶、德為本的純正家風。
大門額處懸掛著一塊牌匾——“載籍之光”。
清光緒年間,山西曾全境大旱,糧食絕收,民間普遍靠草根樹皮度日。見此情景,渠源道、渠源潮深感痛心,于是慨然捐獻巨款、賑貧濟困、廣設粥棚,解救祁縣百姓于水火,受到了當時山西巡撫曾國荃的褒獎,賜了這塊“載籍之光”牌匾,取永載史冊、光耀千秋之意。
主院的臺階為三級,有連升三級之意。門檻被稱為“財源檻”,有這樣的說法:“高門檻,廣聚財,順順當當邁進來,如果不跨偏要踩,踩塌門檻難聚財。”現今在此處游覽時,導游都會提醒游客勿踩“財源檻”,要“連升三級、高抬貴腳、跨過財源檻”。
戲臺院是全國少有的院中戲院的布局形式,大門內設小型屏門,門柱上掛有一副楹聯:“樂無事,日有喜;飲且食,壽而康。”戲臺院東西廂房為包廂看臺,占地108平方米。戲臺院天井占地110平方米,青磚鋪地、寬闊平整,可容納400余人觀戲聽曲。院內南端是面闊五間的戲臺,戲臺正中三間有凸出式卷棚頂抱廈,明柱支撐。戲臺坐南朝北,占地100多平方米。這個戲臺院不僅是晉劇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地方戲種祁太秧歌也在這里形成了初步規模。
統樓院院門為貼墻式門樓,上有楹聯:“慎言語,節飲食;蓄道德,能文章。”意思是慎言語不但養德養氣,而且減少過失;節飲食,則有益于健康。“蓄道德”說明積蓄培養道德的重要作用,“能文章”是讀書人的一種追求。
門礅上有石雕蓮子,蓮生貴子之意;正面雕有麒麟,守財保財但不貪財,君子生財、取之有道之意。兩組圖案組合成一幅“麒麟送子圖”,寄托了渠家主人希望人丁興旺、多子多福、輩輩有前程。側面為犀牛,隱寓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院內東西廂房均為單坡硬山頂瓦房,正房為二層統樓,因其一色青磚到頂,柁、梁、椽、柱等木結構全部封閉在青磚內,整座房屋除木窗外,不見木料,具有特殊的消防功能,故稱“統樓”。
再往前看,出現一座門樓,門柱上有楹聯:“天龍通四海,地馬躍八方。”上有木雕竹子圖案,俗話說“門前先見竹,家藏萬卷書”。可見雖為商賈,但他們都懂得文化學識的重要性。關于竹子,還有詩句“竹出土時先有節,待到凌云更虛心”,與匾額“謙受益”相映襯。內側門楣上有草書“謙虛自守”,體現了渠家主人以謙虛為本的思想。
北院位于統樓院西側,是當年貯藏雜物的地方,門額上書“介繁祉”,門庭門楣題字正面為“靜遠”、背面為“槐陰軒”。北院為四合院,正房與東西廂房均為二層統樓,南房為單坡頂瓦房。
明清時期,隨著晉商的興起,祁縣城里關外店鋪鱗次櫛比,商號遍布全國,業務通達國際,需要大量識文斷字的年輕人來迎合商業需要。祁縣的民辦教育應時興起,除了官辦私塾、商辦私塾外,富商大戶也開始在自家獨辦私塾,書房院就是渠家的私塾。
書房院門前石墩上雕有并蒂香瓜,兩側雕書卷、畫軸,寓意“書香門第”。門楣上書“錫純嘏”,天賜大富大貴之意。楹聯:“雅言詩書執禮,益友直諒多聞。”內側門楣上書“咀嚼云霞”。院內有一座小巧玲瓏的倒座門樓,與南房前高大巍峨的抱廈遙相呼應。門樓上掛楹聯:“天機道管閑中契,范水模山靜里商。”南房為書房院正房,門前曾有臺階式石雕欄桿。兩側柱子的木刻楹聯是“墨翻衫袖吾方醉,腹有詩書氣自華”。此院是渠氏家族為子孫讀書專設的家塾,當年曾不惜重金請來名師執教,除男孩上學外,女孩子甚至小媳婦都要到私塾念書。
晉商傳奇凝聚成一館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期間曾多次修葺,現存主體為清同治、光緒時期的建筑。當年渠氏家族在祁縣城內建有40個院落,僅是歷史上渠氏家族建筑的一小部分,為渠源潮和渠源淦宅第。
清乾隆中期,渠家第十四世渠同海開始興建渠家大院。渠家住宅的欄桿院、五進院、牌樓院、統樓院、書房院,以及渠家長裕川茶莊院的掌柜院、賬房院、育才院、廚房等院落同期落成。
清同治年間,渠家第十七世渠源潮、渠源淦整修了統樓院、書房院,大修了五進院、牌樓院,渠源湞在原衙門以東高園圪道以西修建了宅院。
清光緒年間,渠家對長裕川茶莊進行了修葺。
1917年,第十九世渠晉山改建了長裕川茶莊西南院——育才院。
1922年,渠源淦之子渠本先將被典部分賣給渠晉山,將兩個院子打通,成為現今渠家大院。
1937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侵占渠家住宅和長裕川茶莊,兩處建筑雖歷經戰爭,但基本保存完好。
1946年至1949年,渠家留守人員看護管理渠家大院。
1950年至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步兵學校使用并保護管理。
1951年,渠晉山將創辦的競新小學校、競新圖書館捐獻給國家。
1955年至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0醫院使用并負責保護管理。
1967年至199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干休所和城鎮居民使用,由縣房管所負責管理。
1950年至1981年,渠家長裕川茶莊舊址由祁縣政府招待所使用,并負責保護維修。
1981年至1998年,祁縣人大、政協、司法局等單位使用并負責保護維修。
1993年至1996年,祁縣人民政府對渠家大院進行全面修復,開發為晉商文化博物館。
1998年3月,祁縣人民政府對渠家長裕川茶莊院進行修復保護。
2000年5月,長裕川茶莊被開發為晉商茶莊博物館。
2006年5月,渠家大院及長裕川茶莊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出渠家大院厚重的大門,夕陽為古城的青磚黛瓦鍍上一層金輝。回望這座深院高墻圍合的“活態史書”,耳畔似有駝鈴悠遠、算珠鏗鏘。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不僅封存了一段匯通天下的商業史詩,更將誠信為本、以義制利、開拓進取的晉商精魂,熔鑄于每一方磚雕、每一頁賬冊、每一道穿堂風之中。青石巷深處,渠家大院無言佇立,而秤桿所指、人心所向處,商魂從未真正離去。
本文素材及照片由山西昭馀古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提供,本報記者閆淑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