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6-25
6月20日清晨,天剛蒙蒙亮,祁縣城趙鎮的現代化設施蔬菜種植園內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農戶們將剛采摘的番茄、綠葉菜分揀裝箱,采購商的車輛在連棟大棚間往來穿梭,這些新鮮蔬菜即將發往各大城市和商超。
“現在種菜有技術、銷售有渠道,咱這大棚真成了‘致富棚’!”農戶張艷紅笑著說。
過去,城趙鎮的蔬菜種植雖有一定基礎,但受限于分散經營、種植模式傳統等因素,效益始終上不去。
為助力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城趙鎮搶抓政策機遇,整合資金190萬元,通過黨建引領、科技賦能和集群發展,全力實施到戶類設施農業園區項目,高標準建設56座鋼架結構蔬菜大棚,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為蔬菜生長打造恒溫恒濕的“智能產房”。
同時,對原有的106座老舊大棚進行改造升級,實現162座設施蔬菜大棚連片成陣,推動150畝現代化設施蔬菜產業示范區建設初具規模,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
硬件升級只是第一步。為提升種植效益,城趙鎮組建了黨員技術先鋒隊,推行“土專家”“田秀才”幫帶機制,利用數字化管理平臺,實時監測棚內環境參數,精準調控水肥配比,研發本土化西紅柿分層栽培技術,實現年產量1200噸,優果率達92%。
此外,城趙鎮還探索打造“輕簡化無土栽培”模式,將優質基質與本土土壤有機結合,破解連作障礙難題,節水節肥率達50%。
如今,當地的蔬菜產品已成功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真正實現了綠色健康、高產增效。
在西紅柿種植大棚內,只見張艷紅輕點手機App,便可輕松調節棚內溫濕度。“大棚科技化十足,不僅抗風抗雪能力大幅提升,溫濕度還能實現智能調控。”
據張艷紅介紹,現在打開手機就能查看實時數據,何時澆水、何時通風,系統都會清晰提示,種菜徹底告別了“看天吃飯”的時代。
規模化、科技化種植帶來了集群效應。通過統一規劃、連片發展,園區形成了以西韓村番茄、樸村葉菜為代表的特色種植區,實現“設施聯建、技術聯用、市場聯拓”,帶動全鎮蔬菜產能快速提升,全力打造“春提早、秋延后”的特色蔬菜供應基地。農忙時,園區可吸納周邊100余個村民務工,每人日收入超百元。
“設施農業不僅要擴規模,更要延鏈條。”城趙鎮黨委書記孫雨介紹,目前,該鎮已建成冷鏈倉儲中心2處、產地交易市場1個,同時延伸預制菜加工鏈條,推動蔬菜附加值提升150%,設施蔬菜正實現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從106座老棚升級固本,到56座新棚拔節生長,城趙鎮著力推動設施蔬菜產業“擴規模、提質量、延鏈條”,讓小小蔬菜真正成為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
孫雨表示,城趙鎮將投資建設蔬菜深加工中心和電商直播基地,探索農旅研學新業態,深入推動設施農業“產業鏈+就業鏈+利益鏈”三鏈融合,助力設施蔬菜向“智慧農業+數字營銷+生態文旅”大步邁進。
記者 楊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