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6-09
在晉中榆次的街巷深處,一籠竹笸籮里翻滾的元宵,裹挾著糯米清香與桂花甜韻,將三代人的匠心與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揉進一粒粒圓潤的元宵中。魏虎仙元宵,這顆承載著榆次“三寶”文化記憶的非遺明珠,以“滾”為形、以“守”為魂,在工業化浪潮中走出了一條傳統技藝與現代文明交融的傳承之路。
榆次有“三寶”,灌腸、元宵、豆腐腦。與其他“兩寶”不同,元宵是季節性較強的食品。然而,夏日的元宵制作間里,卻依然能看到88歲的魏虎仙忙碌的身影。用她的話說,“有人一年四季都好這口。”雖然,兒孫們已將元宵的制作技藝爛熟于胸,但魏虎仙還是閑不住,總要在一旁看著才放心。
“我就是想讓老百姓吃上優質的元宵。”回望來時路,這是魏虎仙一以貫之的堅守。出生于1938年的魏虎仙是山西沁縣人,1956年嫁到榆次,1958年參加工作,干過售貨員、開票員、服務員等。1960年,魏虎仙在當時的榆次市國營飯店學習元宵制作工藝,師從曾經是榆次南門洞“昌盛號”做元宵的師傅雷玉明。由于她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善于鉆研,短短三年時間便掌握了元宵的配料、和餡、切塊和滾制技藝。1963年,她被調至東街飯店擔任主任。她將元宵作為飯店的主打產品,使飯店效益顯著提升。之后,她又連續擔任了西站飯店、糧店街飯店主任。每到一處,她都將飯店經營得有聲有色,受到廣泛好評。1983年,當時的榆次市商業局為繁榮冷飲市場,將原糖業煙酒公司的冷飲服務部改為榆次冷飲甜食店,由魏虎仙出任經理。除了元宵等拳頭產品,她引進、開發的酸棗汁、香蕉船冰淇淋等各類冷飲,成為老榆次人的美味記憶。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現,魏虎仙先后榮獲“山西省勞動模范”“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2002年,64歲的魏虎仙退休。她退休后第二年,冷飲店也因修建百貨大樓而關閉。為了繼續元宵事業,她籌集資金成立了魏虎仙食品有限公司,吸納下崗職工、殘障人士為學徒,親自教授他們滾制元宵的技藝。逢年過節,人們總能看到她帶領著工人們在街頭滾制元宵。她還成立了中都三寶小吃研究隊,改進元宵制作工藝和口味。2007年,她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魏虎仙元宵”品牌。
制作魏虎仙元宵需要十幾道工序:烤芝麻、干花生、配料、和料、稱料、搟餡、切餡、甩餡、滾元宵。從選料到制作,每一步工藝,她都嚴格把關。五常米品質佳、種類多。她優中選優,選用的是五常米里的東北珍珠米。如今機械化盛行,她卻堅持到村里雇人用石碾將米磨成面。“電磨磨的面口感不好,石碾磨的面才好吃。”她還堅持用傳統的方式滾元宵。“這滾元宵十分講究,要滾得外皮蓬松,煮出來的元宵才軟糯好吃。”餡料浸水后,用笸籮在雪白的糯米上來回滾制,這樣的工藝要反復五六次,滾出的糯米面與餡料比例均勻,30個為一斤。“機器滾的元宵雖然快,可口感不如手滾的。”從拿起竹笸籮的那一刻起,魏虎仙一直堅守著每一道傳統工藝,為元宵的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她對元宵的口味進行了改進和創新,除了傳統的桂花元宵外,還研制出了香醇的黑芝麻元宵、助消化的山楂元宵、適合糖尿病患者的無糖元宵,以及平日里不多見的麻心元宵。2016年、2017年,魏虎仙元宵制作工藝相繼被確定為區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3年,魏虎仙元宵制作工藝又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魏虎仙元宵要賣出大約70萬粒。每粒元宵,她都承諾,出現問題包退包換,“每袋元宵包裝上都有電話,只要是我家賣出去的元宵,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來找我。”雖然年事已高,但魏虎仙卻用行動詮釋了“活到老、學到老、奮斗到老”。這十幾年,南方人將湯圓賣到了全中國。魏虎仙也希望,能把元宵事業發揚光大,不僅讓晉中、山西的老百姓吃上北方的元宵,也讓全國各地的百姓嘗嘗咱地道的晉中味道。
一粒元宵,滾過六十載春秋,從街頭手藝到非遺名片,從地方小吃到文化符號,魏虎仙元宵的傳承之路,恰似晉中大地的山河畫卷——既有太行山的堅韌,又有汾河水的綿長。當竹笸籮里的糯米面與餡料相遇,滾出的不僅是元宵,更是咱晉中人對傳統的敬畏、對創新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文/記者 張穎 圖/記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