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5-12
榆社縣西馬鄉東馬村 記者 程婧 攝
今年以來,榆社縣西馬鄉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示范廊帶中心地段交通便利、區位優越的優勢,在大寨村、東馬村投資1300余萬元,建設占地430畝的現代設施大棚110座,以“蔬菜產值倍增”為目標,以基礎設施提標、農業科技賦能、產值效益示范為重點,著力打造省級設施農業標準示范園區。
高起點規劃賦能園區品質升級。堅持“規劃先行、品質至上”原則,以打造“產研融合示范園區”為目標,科學統籌120萬元專項資金,系統推進水、電、路、網等核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在16個核心示范大棚區域,創新性融入古建元素,實現傳統美學與現代農業設施的有機融合。地面鋪設生態植草磚2000平方米,兼具雨水滲透與景觀美化功能,同步覆蓋防草布3000米,從源頭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農藥使用。配套定制統一規格的防腐木標識牌80塊,涵蓋功能分區、技術說明、研學導覽等內容,形成規范有序的視覺識別系統。通過“硬件改造+功能拓展”雙輪驅動,園區不僅構建了高效便捷的生產服務網絡,更打造了集農業生產、科普研學、觀光體驗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為后續產業升級筑牢硬件根基。
智能化技術引領設施農業新范式。聚焦“科技興農”戰略,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投資建設500平方米智慧農業集控中心,集成物聯網、大數據、AI監控等前沿技術,構建“數據采集—智能分析—精準調控”全鏈條管理系統。重點推廣四大核心技術體系:“高壟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建設高度不少于20厘米、寬40厘米至70厘米的栽培平壟與滴灌帶精準布局,實現節水肥省人工、減少根部葉部病害發生。“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技術,在作物開花前1至2天傍晚將蜂群放入大棚內,熊蜂授粉替代激素蘸花,避免作物激素污染,提高蔬菜安全水平。“溫濕度智能調節”系統,通過安裝溫度、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傳感器,對溫室大棚內的環境參數進行實時監測,聯動遮陽網、風機水簾等設備,將棚內溫濕度波動控制在±2℃、±5%以內。“蟲情檢測+土墑監測”技術,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蟲情監測系統實時跟蹤田間蟲害情況,土壤養分數據實時更新。
多元化路徑激發農業增效新動能。以“質量興農、產業富民”為導向,構建“品種優化—技術賦能—模式創新”三維增效體系,堅持“一大多優”的發展戰略,在發展蔬菜產業基礎上,積極拓展多元化農業種植,引進新郁葡萄、大櫻桃、水果西紅柿、羊肚菌等高附加值果蔬種植。通過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提升產值效益,與傳統種植品種相比較,畝均產值可增加2萬元以上。同時,在園區推行“村集體+基地+農戶”運行機制,帶動本村及周邊村70余戶農戶就業,戶均增收4至5萬元,通過租賃經營、入股合作等模式,每年可增加35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記者 王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