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5-05-06
“村里現在辦事情、辦手續都挺方便的。前些年辦事得跑這兒問那兒,現在不一樣了,你說要辦什么,工作人員都給解釋得明明白白,而且全程跟進,一口氣就順利辦完了。” 正在和順縣馬坊鄉京上村黨群服務中心咨詢業務的村民任愛國高興地說著自己的體驗。
黨建陣地,建好是基礎,用好是關鍵。近年來,馬坊鄉黨委始終突出黨建引領,全力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宣傳黨的政策、凝聚群眾力量的主陣地。通過提質增效行動,將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從“物理空間”升級為“治理樞紐”,成為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支部聯建,打造鄉村振興強引擎
“我們的工作提升不僅局限于辦事服務,這幾年我們不斷推進示范創建,也在有意識地進行品牌培育。” 京上村村委會主任范建忠介紹道。
按照“陣地亮標識、干部亮承諾、黨員亮身份、服務亮標準”的“四亮”要求,馬坊鄉打造了可看可學的示范型黨群服務中心,并評選出“紅旗黨支部”2個。通過現場比拼、經驗共享,為后進支部樹立了榜樣,也讓先進典型得以傳經送寶。
此外,馬坊鄉開展了“黨旗紅·鄉村美”品牌創建行動,培育了“紅色代辦”“屋檐下的黨課”等特色項目,形成了“月月有主題、村村有亮點”的生動局面,不斷激勵各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發展、生態治理等領域打造“拿手戲”。
為完善長效體制機制,馬坊鄉構建了“全鏈條”服務機制:首問負責制讓群眾辦事不落空,限時辦結制讓服務承諾不打折,考核評議制讓工作成效不注水,由此建立起“需求收集—分類處置—跟蹤問效”的閉環管理體系。目前,已累計整改問題217項,群眾滿意度達96.9%。
區域聯動,織密紅色陣地服務網
走進寺頭村黨群服務中心,粉刷潔白的外立面躍入眼中,各類宣傳標語整齊張貼于墻面。來到辦公區域,工作人員耐心傾聽村民訴求,并細致地給予解答和指導……
近年來,馬坊鄉因村制宜,在10個行政村統籌便民大廳、黨員活動室、文化書屋等空間資源,打造了黨務、政務、便民服務“一體化”平臺,并按照“六有”標準全面升級陣地建設,受到群眾廣泛好評。
寺頭村黨支部書記杜志文表示:“這樣做可以通過資源整合構建新的服務格局,我們的目標可以歸納為三句話——讓黨徽在服務窗口閃耀,讓制度在活動陣地扎根,讓書香在文化空間流淌。”
此外,馬坊鄉堅持以陣地賦能強化政治功能,以服務延伸打通末梢循環。過去一年,開展主題黨日活動100余場,覆蓋黨員312余人次,依托政策宣講傳播鄉村聲音,借助黨員培訓鍛造先鋒隊伍,不斷強化黨群服務中心的政治屬性,使其成為滋養初心的紅色學府,讓黨的各項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縱向構建“基礎服務+特色項目”清單體系,將社保辦理、就業指導等民生事項與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治理功能有機融合,矛盾糾紛調解率達94.5%;橫向打造“半小時服務圈”,在昔榆高速沿線村增設3處流動服務小站,讓政務服務遍及各個角落。
黨群連心,架設為民服務連心橋
如何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與扎實行動,繪制鄉村治理與發展的嶄新畫卷?
從“先鋒力量沉到底”到“青春動能引進來”再到“多元共治聚合力”,馬坊鄉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基層治理的深刻內涵。
寺頭村到村工作大學生張書峰介紹:“我們實行黨員包戶制度,推行包戶‘五必訪’機制,即困難群眾家中必訪、矛盾糾紛現場必訪、產業發展一線必訪、突發事件現場必訪、傳統節日必訪。”截至目前,全鄉黨員累計走訪500余次,解決實際困難214項。不斷下沉先鋒力量,設立“黨員示范崗”,讓田間地頭的技術指導、深夜值守的巡邏身影成為最生動的初心注腳。
在實施黨員包戶制度的同時,馬坊鄉構建起“專職+志愿”服務雙循環,既引入專業社工打造標準化服務,又建立“青春驛站”吸引本土人才12名。通過“服務積分制”“成長導師制”等激勵機制,眾多返鄉青年在矛盾調解中增長才干,在項目攻堅中實現價值。
“四方議事”機制的創新,為馬坊鄉提供了鄉村振興新動能。“四方議事”機制即村“兩委”定方向、社會組織添活力、致富能人獻良策、群眾代表提訴求。這一機制讓鄉村規劃更接“地氣”,讓村規民約更顯“溫度”,也讓基層治理在有“法度”的同時兼具“情懷”。如今,全鄉已陸續召開議事會15場,收集建議223條,修訂村規民約的覆蓋率達100%。
記者 張琦 通訊員 曹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