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4-25
四月的介休市義棠鎮欽屯村,春意正濃。4月21日,記者在曾經的采煤沉陷區土地上看到,百余名村民正忙著浸泡果苗、揮鍬挖坑、培土澆水,6000余株蘋果、梨、桃等經濟果樹與3000余株白皮松苗木錯落有致地扎根荒灘,勾勒出一幅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并進的鄉村振興圖景。
14年前,因采煤沉陷區治理需要,欽屯村整村搬遷至欽屯小區。面對“人搬走了地怎么辦”的課題,村集體創新實施“土地文章”破局:通過土地流轉、托管等模式推進造地復墾,在1200余畝沉陷土地上發展起規模化林果種植。昔日溝壑縱橫的采煤沉陷區,逐步蛻變為綠意盎然的經濟林基地,既修復了生態傷疤,又蹚出了產業轉型新路。
今年開春,欽屯村再出新招。該村與華電介休新能源有限公司達成深度合作后,村企共建的“綠色銀行”加速升級。企業不僅提供全程技術護航,更通過統一采購優質苗木、組建專業管護團隊,確保經濟林高質量落地。按照協議,兩年管護期后,這片蘊含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綠色資產”將完整移交村集體,構建起“村企共贏、風險共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經濟林是生態屏障,更是致富法寶。”欽屯村到村任職選調生梁世娜算著長遠賬,“初期固土防沙改善生態,后期通過發展采摘園、農家樂、研學基地等農旅融合項目,沉陷區將從‘黑色傷疤’蛻變為‘綠色聚寶盆’?!?/p>
站在地頭眺望,新栽的果樹苗已萌發嫩綠新芽,與遠處光伏板在陽光下的湛藍輝光交相輝映。這片曾經滿目瘡痍的土地,正在干群共治中書寫著“黑色煤炭退場,綠色經濟登場”的轉型答卷,為資源型地區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樣本。
記者 史俊杰 馬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