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5-03-19
梁中靖(1765年-1833年),字與亭,號秋園,靈石夏門村人。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授吏部驗封員外兼考功司事,后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山東道監察御史、京畿道監察御史,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遷任太仆寺卿、署光祿寺卿(正三品),并被授中議大夫的封號。
“趙二姑、剪刀硬,一下剪掉七顆印”,榆次流傳的這首民謠,講述民女趙二姑冤案致使七個貪官丟了烏紗帽的故事;靈石民謠“山西靈石夏門村,出了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賽包公,一錘子砸翻七個人”,頌揚了清代御史梁中靖為趙二姑鳴屈申冤、仗義執言、懲處貪官的故事。
梁中靖,字與亭,號秋園,靈石夏門村人。他從小父母雙亡,靠家族撫養長大。清嘉慶三年(1798年)中舉人,3年后中進士,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授吏部驗封員外兼考功司事,后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山東道監察御史、京畿道監察御史,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遷任太仆寺卿、署光祿寺卿(正三品),并被授中議大夫的封號。梁中靖為官一生,正直清廉、剛正不阿、執法如山,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實事,在民眾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以工代賑
清嘉慶六年(1801年),梁中靖在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后改為候選知縣。在這期間,他居家8年,教書為業,樂此不疲,大有把那些毛頭小孩培養成棟梁之材的抱負。典籍、算術、書法……幾年時間,就為夏門村培養出十幾位優等生。
當時,通往夏門村的道路年久失修、崎嶇不平,村里的引水渠損壞嚴重、跑冒滴漏,一直處于無人過問的狀態。梁中靖感到十分揪心,企盼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筑路修渠,實現行路平穩、糧食豐收。可是,正值連年災荒、斗米千錢,家家日子都不好過,哪有錢辦公益呢?梁中靖經過長時間調查,廣泛征求鄉親們的意見,向族長提出了“以工代賑、以賑濟荒”的建議。這個辦法一經實施,受到村里人的一致擁護,大家爭相出工、積極參與,夏門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童都踴躍加入筑路、修渠的隊伍。經過3年的努力,道路平整了,通行順暢了;水渠通暢了,水量增多了;糧食增產了,百姓不再餓肚子。興奮之余,梁中靖撰寫了《夏門以工代賑碑記》,記載了夏門人以工代賑的故事。
二姑冤案
清道光四年(1824年),榆次東雙村一戶趙姓人家,丈夫趙添和,妻子曹氏,育有一女名叫二姑。13歲的趙二姑天資聰慧、品貌端莊,是村里最好看的閨女。趙家有個鄰居姓閆,以開雜貨鋪起家,在城里有不少門店,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富戶。閆家公子閆思虎頑劣成性、無惡不作,是村里出了名的紈绔子弟。這一天,閆思虎趁趙添和夫婦下地干活、二姑獨自一人在家之機,強暴了她。趙家忍不下這口惡氣,到縣衙擊鼓狀告閆思虎。
閆家聞訊后,重金賄賂了知縣,他大筆一揮就把案子定為通奸。這個顛倒黑白的結果讓趙二姑痛不欲生,掏出一把剪刀刺向自己的喉嚨,鮮血染紅了縣衙的青石地板。趙添和見狀急忙上前營救女兒,知縣反誣陷他殺女滅口,當即把他投進大牢,曹氏悲憤交加,撞死在大堂的柱子上。
趙添和一家的冤案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城鄉,百姓紛紛為趙家鳴冤,有人將此案向監察御史梁中靖上報。梁中靖義憤填膺,上奏道光皇帝要求重審此案,道光皇帝命山西巡撫親自審理。誰料,這位巡撫并未親自審問,而是委托山西按察使、太原知府、忻州知州、平定知州、太原知縣和榆次知縣進行會審,幾位官員拿了閆家的銀子,仍以通奸結案。
梁中靖接到報告后,深知翻案不易,只有皇帝御審才能真相大白。他再次上奏,懇請道光皇帝親審此案,道光皇帝隨即把全部案卷和一干人等調回京城,責成刑部尚書審理。最終,趙二姑冤案昭雪,道光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將涉案官員治罪罷官,閆思虎等三十多名涉案人員悉數伏法。
石橋往事
在靈石梁家疙瘩村,有一座石拱橋,高不過數丈、寬不過十步,卻承載著梁中靖為百姓謀實事、做好事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任職京畿道御史的梁中靖回鄉省親,他剛到靈石,突然天降大雨、汾河暴漲,滔滔洪水順河而下,阻斷了回家的路。夏門村就在汾河對岸,沿途沒有一座橋梁,鄉親們想要砍掉一棵鉆天楊橫架在河上將他送到對岸,梁中靖婉言謝絕了。他向家的方向叩了三個頭,返回京城。
道光皇帝看到梁中靖假期未滿就回來上朝,問道:“許多人回鄉探親都是逾期不歸,愛卿多年不回老家,怎么不多待幾日呢?”梁中靖叩首答道:“皇上有所不知,微臣到了靈石,沒進家門就回來了。”隨即緩緩奏道:“汾河流經微臣家門口,河上無橋,微臣回家正遇河水暴漲,就原路返回了。”皇帝聞言,立刻下旨,在汾河靈石廈門段修筑一座石橋,責成梁中靖負責監造。從此,百姓過河暢行無阻。
本期人文讀本摘選自晉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編《清風徐來——晉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選粹》,內容有刪減,由董文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