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4-12-18
集廣村
尹方村
馬和村
蘇溪村
靜升村
今年以來,靈石縣靜升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圍繞人居環境整治、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基層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繪就出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垃圾直運環境美
走進靈石縣靜升鎮馬和村,一幢幢民居錯落有致,干凈整潔的道路連著家家戶戶,一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躍入眼簾。
“以前,垃圾就是往垃圾池里扔,垃圾外漏現象很常見,一到夏天,又臭又臟。后來將垃圾池改為垃圾桶,但經常出現垃圾清運不及時的情況。現在,縣里成立了環衛公司,每天到村定點清運垃圾,村里也每天定點上門收集垃圾,雙管齊下,村容村貌越來越好。”談及這些年農村垃圾的治理,馬和村村民韓立民深有感觸。
今年,靈石縣靜升鎮結合各村實際,確定垃圾定點收集點位,完善垃圾分類亭、垃圾桶等硬件設施,確保農村垃圾得到及時高效處理。如今,“清潔直運+高效轉運”的垃圾治理體系,已成為基層管理的亮點之一,靜升鎮的每一座村莊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垃圾治理要做好,入戶宣傳很重要。為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清潔直運工作,靜升鎮從教育、引導、規范入手,逐步展開工作,提高垃圾直運、垃圾分類的效率和質量,把靈石縣委、縣政府關于“垃圾不落地”的要求落到實際行動中,體現在結果上。
靜升鎮馬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閆志寧說:“現在,我們堅持逢會必講、逢事必提,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向群眾宣傳‘垃圾不落地’的現實意義,讓全村人居環境整治氛圍更濃,環保意識真正深入人心。”
旺了產業百姓富
產業振興是農民增收的關鍵。靈石縣靜升鎮蘇溪村地理位置優越,既緊鄰王家大院,又離縣城較近,還擁有資壽寺文化資源,因此,如何“將其自身的資源特色和地域稟賦得以充分利用,讓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如何科學合理地規劃產業?”成為了蘇溪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性開展的關鍵問題,以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避不開的課題。
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幫扶下,蘇溪村充分發揮資壽寺文化資源優勢和毗鄰王家大院的區位優勢,發展“文旅+餐飲、民宿、康養”新業態,讓蘇溪村村民端穩“旅游”這碗飯。與此同時,積極打造“百姓餐園”夜市項目,進一步豐富了蘇溪村的產業。
今年4月,蘇溪村更是在集體閑置的土地內劃分一畝兩分地實施了“家有一分田、分塊化領養”項目,通過共享出租的經營模式,開啟農旅結合新模式,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
“我年紀大了,不能外出打工,村里搞的‘家有一分田、分塊化領養’項目很好,我幫幾戶‘租戶’管理他們的菜園,在家門口干起了老本行。干點農活,不僅鍛煉身體,還增加了收入。”年逾七旬的村民吳世華高興地說。
蘇溪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耿振芳表示:“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通過發展多種產業,不斷夯實振興根基,拓寬致富路子,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文旅賦能促振興
在風景秀麗的綿山腳下,坐落著一座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觀資源豐富、旅游景點眾多的古鎮——靜升鎮。古鎮緊鄰景區王家大院,建筑群雄偉厚重、秀雅古樸,寬敞博大、曲徑通幽。走進古鎮西街,入口處古色古香的大戲臺,吸引了眾多游客拍照打卡。沿著石磚路向東,小廣場上,合唱團傾情表演,游客們紛紛駐足觀賞。“這次來靈石旅游,體驗感非常好,從王家大院出來后,我們在西街品嘗了許多美食,一路走來心情舒暢,環境整潔優美,真是不虛此行。”游客姜女士說道。
今年,靈石縣靜升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資源整合、宣傳賦能、品牌創建,培育壯大特色旅游品牌,扎實推進全域旅游建設,以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聚焦資源整合,充分發揮項目引領作用。充分構建旅游產品、民宿康養、文化體驗等產業體系,積極謀劃文旅產業提標提效。持續推進靜升古鎮王家大院AAAAA級景區創建工作,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充分盤活靜升村古建筑文旅資源,創辦以古鎮東街民宿為代表的精品民宿56家,發展旌善老街美食“一屋一品”業態,將其融入王家大院精品游線路,讓古建筑持續釋放新活力。
以“地域性、文化性、特色性”形成全域鄉村文化旅游抱團發展。蘇溪村依托資壽寺,引進少林文化,構建以“少林資壽寺文化園”為核心的旅游格局;核桃洼村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結合休閑康養模式,持續打造“核桃洼村農業采摘體驗園”,解鎖“黨建+鄉村旅游”的產業融合模式,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柏溝村依托紅崖峽谷景區、軍寨村依托金山度假園,發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特色民宿產業,為鄉村振興賦能增色。
文 \ 記者 張凱鵬
圖 \ 記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