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1-11
圖為大學城航拍。記者 張浩亮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強調,打好“大學牌”,構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近年來,我市以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為牽引,緊緊圍繞“156”戰略舉措,深化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大力實施“雙融雙創”,為培育新質生產力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
晉中有21所駐地高校、34.6萬名師生,科教人才資源聚集度全省唯一、全國同類城市少有。這是我市深化全方位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潛力和最強底氣。以大格局打好“大學牌”、以大視野做好“大文章”,既是市委、市政府主動推動全市比較優勢轉化的勇毅擔當,更彰顯出晉中面向時代、敞開懷抱、擁抱未來的豪邁氣魄。“晉中是座大學城”正在成為晉中最鮮明的城市品格,匯聚起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晉中篇章的磅礴力量。
科技賦能 筑匯聚動能的“創新之城”
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向“新”而行,才能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有先天的科研和人才優勢。我市持續堅持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全力以赴加快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讓“金點子”落地成“金果子”,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迭代升級科技創新這個“強引擎”。
建設“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是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行動,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大力實施“156”戰略舉措,聚力“大學牌”優勢,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實施、高效率推進“晉創谷·晉中”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市委書記常書銘高度重視,工作部署、方案研究、關鍵環節親自抓,問題解決、協調對接一線推,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明確要求要高質量建設“晉創谷·晉中”創新驅動平臺,同時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辦公,帶動市區兩級靠前站位、主動作為,依托綜改區晉中開發區、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一谷兩區”融合創新模塊,打造全省首家產業維度“晉創谷”創新驅動平臺。同時,我市聚焦重點產業鏈和專業鎮建設,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深化產學研合作,建成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平臺11個;與駐地高校合作共建市級中試基地3家、產業聯盟1個。
以產教融合為抓手,暢通雙向流動,支持“鏈主”“鏈核”與高職院校合作,晉中國家農高區現代農業(畜牧)產教聯合體和綜改區晉中開發區紡機液壓產教聯合體,成功獲批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合作建設的“太谷瑪鋼學院”“平遙牛肉學院”“平遙漆藝文化創意學院” “祁縣玻璃器皿學院”,入選全省首批11個特色產業學院名單,數量全省最多。
深化聯盟,賦能產業升級。聚焦能源革命領域和綠色低碳領域,在煤炭安全生產、新能源汽車產業等方面,與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能源學院等高校以及企業對接,加快推動能源轉型。用好晉中學院高端液壓件精密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專業科創平臺,開發區與太原理工大學共建高端裝備與低碳技術應用促進中心。聚焦種業生產、食品加工、中藥材種植等,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晉中學院以及企業對接,依托山西農業大學科創資源,成立晉農產業發展研究院。聚焦康養產業、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產業,與山西醫科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等院校以及企業對接,成立晉中市中醫藥科技創新聯盟,晉中市藥用植物生態園正式掛牌,推動全市生命健康產業做大做強,成為民生福祉。
城校融合 塑雙向奔赴的“青春之城”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
市委、市政府將“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3大品牌9項行動32項舉措,全面精準實施“青聚晉中、青創晉中、青享晉中”三大行動,以“青春”之名凝練起具有青年氣質的城市符號。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星多次召開市校專題會議,20余次深入高校進行工作會談,組織服務小組深入1000余戶企業走訪調研,赴省內外學習考察,強力推進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專項行動。
把人留住、把情育好、把事辦成。為真正讓30萬名青年大學生融入晉中、愛上晉中、留在晉中,我市聚焦解決青年發展過程中的現實需求,在全省率先出臺《推進高質量發展柔性引才實施辦法》《晉中市人才政策清單》,匯編推出“晉中青年辦事一本通”,打通服務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先后舉辦春風行動、市校融合才聚晉中等20多場駐地高校校園招聘活動,組織千余家企事業單位提供近2萬個就業崗位,并計劃在市城區建設100處“青年驛站”,為“青聚晉中”提供了有力保障。
出臺多項鼓勵大學生青年創新創業措施,建成大學生創新生態基地,引入72個高質量雙創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16項先進技術落戶晉中;舉辦“首屆晉中大學城高校學生創業活動”“千名大學生走進高企看晉中”“留在晉中·創業晉中”等大學生創業培訓活動;新增省校合作“12大基地”82個,接收實習實訓學生萬余人;發揮5家省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6家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職能作用,聘用高校創業導師307人、吸納應屆畢業生240余人、在孵38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為“青創晉中”營造出濃厚氛圍。
緊扣協同,打破物理空間壁壘、強化人文互動交流,為“青享晉中”持續加碼:21所駐地高校全部向社會開放,走在全國前列。A級景區向駐市高校師生免首道門票,9萬名師生免費暢游晉中,連續兩年開學季為高校共計15.2萬名新生送上開學“大禮包”。累計舉辦700余場博士大講堂收獲廣泛贊譽。舉辦大學生藝術節、運動會、青年聯誼會,傳遞城市溫度。共建大學城文化活動中心、美術館,配建大學生主題街區、大學生活廣場,山醫大二院南院區、晉中學院實驗學校、太師陶行知實驗學校陸續投用,生動詮釋了“校園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校園”。
文旅煥新 鍛宜居宜業的“活力之城”
大學興,則晉中興;晉中盛,則大學盛。努力讓晉中成為全省最具青春活力、文化品位和現代氣息的城市,樹立好城市文旅形象,離不開高校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人文資源。
8月13日,“怡然見晉中”城市文旅形象正式啟用,再次為將青年“流量”變為“留量”注入強勁動能。近年來,我市成功舉辦了大學生新年晚會、大學生網紅大賽、大學生藝術節、大學生科技節、首屆大學生運動會、大學城國際咖啡節等系列活動;與山西傳媒學院、山西師范大學、晉中學院等開展深層次對接,規劃設計了30余款IP,延伸出150余款文創產品,晉中文創產品首進央視春晚。晉中文化娛樂業增幅、科技服務業增幅連續兩年均居于全省前三。
為加快把大學城打造成晉中城市“打卡地”“風景線”和“會客廳”,我市支持高校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探索推動大學城高校學分互認、人才共育的培養模式。持續完善高校周邊配套實施,著力構建符合青年興趣愛好的“生活+賽事+消費+文化+娛樂”消費新業態,滿足青年多層次、多樣化生活需求,讓宜居宜業的美好畫卷不斷變為現實。
打好“大學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作,晉中將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為努力在全省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晉中篇章增添新動能。
記者 毛靜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