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0-14
固定資產投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全市上下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搶抓歷史發展機遇,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成果豐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以擴大有效投資為重點,充分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關鍵作用,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有效發揮關鍵作用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市在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展開了全方位、多層次、大規模的投資建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1949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僅27萬元,2023年達到689.1億元,較1949年增長25.5萬倍。75年來,全市完成投資累計達14354億元,年均投資185.8億元,年均增長18.3%。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推動全市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195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8億元,2022年已經突破2000億元。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2090.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118元增加為2023年的61760元。
投資渠道更加多元
民間投資成為主體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市采取積極措施,不斷完善投融資渠道,努力激發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各種市場主體的投資熱情被激發,國有、集體、私營、港澳臺外資等所有制投資“百花齊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23年,全市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投資占58.8%,私營經濟投資占39.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占0.05%。
近年來隨著持續深化推進的“放管服”改革,民間投資主體進一步擴展,民間投資地位逐步確立。2017-2023年全市民間投資累計完成2841.7億元,占全市投資比重平均達到54.0%,占投資的半壁江山。民間投資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民營經濟總量迅速擴張,2023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8.1%,2015-2023年間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高達61.5%。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有力引導產業升級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伴隨著各個時期建設的重點不同,我市投資結構也不斷調整和變化。按照新的發展戰略和政策,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優勢,全市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投資顯著加強,“三二一”的產業投資格局不斷鞏固。2023年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4.2:39.6:56.2。
一產投資夯實農業基礎。1950-2023年,全市第一產業投資累計完成912.6億元,年均增長15.3%。第一產業投資的平穩較快增長,極大提高了全市農業生產力水平。2023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09.6萬千瓦,比1978年增長2.6倍;水澆地面積189.0萬畝,比1949年增長1.2倍;設施蔬菜達55.6萬噸,糧食產量達154.6萬噸,單產405.1公斤,比1949年增長4.5倍。
二產投資推動工業轉型。1950-1978年,全市第二產業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2.34萬元,占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的71.1%。1978-2023年,第二產業累計完成投資5805.3億元,年均增長14.4%,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42.3%。2003-2023年焦炭工業累計完成投資303.2億元,年均增長7.5%,一大批焦化企業土焦改造升級機焦項目的新建,促進煤焦產業鏈延伸升級;2000-2023年電力工業累計完成投資925.8億元,年均增長10.8%。2023年新能源發電投資57.3億元,占當年電力工業投資的82.0%。2000-2023年裝備制造業投資累計完成718.9億元,年均增長13.6%。
三產投資引領服務業發展。1978-2023年全市第三產業投資累計完成7021.8億元,年均增長17.8%,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占投資比重,由1978年的21.8%上升為 2023年的56.2%,在投資中的引領地位日趨鞏固。新世紀以來,服務業迎來蓬勃發展期,一批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等投資年均增速均超過10%。
基礎設施投資加快
城市功能明顯提升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市在城市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大力加強基礎設施投入,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明顯提升。
道路建設方面,先后建成太舊、太長、大運高速公路過境線及龍城高速全段,昔榆高速公路、青銀二廣高速公路太原聯絡線等項目積極建設中;大力建設“村村通”工程,有力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2023年全市公路線路里程16250公里,比1949年增長26.0倍。我市高速公路由1995年的52公里增加為2023年的656公里,增長11.6倍。
城市建設方面,市城區“北進、西連、南擴、東延”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交通從平面向立體建設跨越,城市集中供熱、供氣、綠化、路網改造投資大力推進,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更加完善。2023年,全市城鎮化率達62.52%,比1949年提高了53.26個百分點。
民生領域投資加強
人民生活質量提高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著力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以房地產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娛樂業等為主的民生類工程領域的投資也持續發力,居住、教育、文化、醫療等民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居住條件極大改善。1990-2023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2013.1億元,年均增長23.9%,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5.6%。2023年,全市住宅投資1312.7億元,比1949年的2萬元增長65.6萬倍;全市房屋竣工面積338.4萬平方米,比1949年的2098平方米增長1651.3倍;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230.7萬平方米,比1995年增長24.7倍。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2006年的20.7平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37.9平方米。
教育資源不斷增加。教育業投資從1959年的235萬元,到2023年的15.8億元,增長670.2倍。幼兒園由1949年的1所增加為2023年的617所,普通中學由1949年的3所增加為2023年的201所,九年義務教育實現普及,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從無到有。山西大學城落戶晉中以后,全市高層次人才培養機構不斷增加,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達17所,在校學生達24.8萬人。
文化事業長足發展。2005年-2023年全市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累計完成投資146.8億元,占總投資的1.2%。市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的建成使用,晉商大院展示區、大寨博物館、中國紡織非遺文化產業園、左權縣紅色太行百里畫廊等項目的建設,滿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宣傳弘揚了晉商文化、紅色文化。
醫療衛生資源倍增。2005-2023年,全市衛生事業累計完成投資114.0億元,占總投資的比重達0.92%。各類醫院新建項目的竣工使用和醫療集團的設備采購等投資,不斷推動全市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倍增。2023年全市的醫院達103個,比1949年增長7.6倍;醫院床位達14671張,比1949年增長160.2倍;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23953人,比1949年增長13.6倍。
新中國成立75年的投資建設,記載了我市城市發展建設的歷程。展望未來,我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不斷擴大有效投資,持續提高投資質量,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晉中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本報記者 王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