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0-09
沃野田疇繪新景,美麗鄉村展新顏。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我市農林牧漁業經歷了從緩慢增長到快速擴張、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科技興農增效的演變過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鄉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生活蒸蒸日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出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確立了農戶經營主體地位;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期間,加大了對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林特產稅,對農民實行了種糧綜合補貼,推進了農業科技創新,確定了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一系列有力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農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農產品總量穩步攀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經濟總量成倍增長。
2023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9.3億元,較1949年的1.8億元增長137.5倍,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58.1億元,占全市GDP的7.6 %。2023年農業、林業、牧業、漁業、服務業占總產值的比重為:51.0:10.2 :33.2 :0.3 :5.3。其中:農業較1949年下降23.2個百分點;林業提高6.5個百分點;牧業提高25.3個百分點;農業經濟已由農業一支獨大,逐漸形成農業、牧業并重,林業、服務業補充的格局,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
耕地質量農業科技雙驅動
人均糧食有效增長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農業生產水平低,1949年全市播種糧食作物面積547.4萬畝,糧食產量只有34.9 萬噸,人均252公斤。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中央糧食直補政策的落地,以及糧食實行保護價收購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農戶生產熱情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糧食單產水平大幅提升。
2023年,全市水澆地面積189.0萬畝,較1949年的87.6萬畝增加101.4萬畝,增長1.2倍,農業正逐漸擺脫靠天吃飯狀況;農業機械化總動力達到209.6萬千瓦,較1978年增長2.6倍,機械化耕作水平的大幅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2023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154.6萬噸,比1949年增長3.4倍;單產達到405.1公斤,是1949年的5.5 倍;人均糧食458公斤,是1949年的1.8倍。糧食安全問題得到有效保障。
農業生產實現多元發展
人民生活消費豐富多樣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市農業種植結構主要是以糧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改革開放以后,農業組織模式和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快速提高確保了全市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2023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87.0%,較1949年所占比重下降6.3 個百分點,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49年的6.7%上升為13%,特別是蔬菜和園林水果得到快速發展。2023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45.4萬畝,種植面積比1949年的12.4萬畝增加33.0萬畝,比重由2.1%上升為10.3 %;產量達209.1萬噸,較1949年增長20.6倍。全市水果產量達到60.6萬噸,比1949年的1.74萬噸增長33.8倍。隨著蔬菜、園林水果等富有特色的產品不斷發展壯大,在豐富全市農特產品種類,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消費供給的同時,更增加了農民收入,進一步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畜牧由弱轉強蓬勃發展
養殖規模化已成主流
從1949年至1980年期間,全市畜牧業是種植業的輔助產業,畜牧品種以役畜為主。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化的大力推廣和應用,畜牧業逐漸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主的肉畜和奶畜飼養業發展,這一轉變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近十年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扶持鼓勵政策,養殖方式由傳統的農戶庭院分散養殖轉向現代集中養殖,畜牧業的發展逐步走上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養殖之路,并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23年,全市肉類總產量達21.5萬噸,較1980年增長12.0 倍;禽蛋產量15.6萬噸,較1980年增長42.3倍。設施畜牧不斷發展壯大,設施規模養殖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自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林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
生態是人們眼中最美的“風景”,也是群眾美好生活的“愿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厚植美麗生態底色,1999年,在國家“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指導下,我市緊抓機遇,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大力綠化荒山荒坡,建設秀美山川。開展大規模的造林綠化活動,打造了一大批標準高、效果好的綠化工程。
2023年,全市造林面積39.8萬畝,較1949年的1.47萬畝增長26.1倍;2023年“四旁”植樹1835萬株,較1949年的53萬株增長33.6倍;林業生產得到了長足發展,林產品產量持續增加,2023年林產品中的核桃產量4.8萬噸,較1949年增長47.0倍;花椒0.03萬噸,較1949年增長9.0倍。林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農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農業模式漸趨多功能化
近年來,全市設施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模式從無到有,從“新”出發的傳統農業活力滿滿,實現了快速發展。
2023年末,全市農業設施數量近3.8萬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超9.5萬畝。設施農業改變了全市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拓寬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2023年,全市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行政村已達106個,產業內涵正由單純的觀光游,逐步向民俗文化、農事節慶、科技創意等方面拓展,促進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同期,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向農業農村領域快速延伸,農產品電商方興未艾。全市2023年已有60.6%的行政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通寬帶互聯網的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3.8%。快遞網絡的鋪路讓農產品銷售搭上了快車。多功能化的農業模式為農業、農村經濟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補充。
記者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