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8-30
楊翠芬
我出生在太谷烏馬河上游的一個小村子——楊莊。年過八旬,又是病中,時常會夢到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二女兒告訴我,她的好友寫了一本《黑馬河》,就是以楊莊為原型,主角是在村里當過第一書記的楊川寶,得知是我的故鄉(xiāng),作者周俊芳專門贈我一本,在扉頁上寫了兩句話,讓我很感動。
翻開書,開頭再現(xiàn)了2015年8月12日鄉(xiāng)政府送駐村工作第一書記到各村的情形。看著,看著,這不就是原來我們窯子頭公社(現(xiàn)屬陽邑鄉(xiāng))的十幾個村莊?黑馬河不就是流經(jīng)我們村的烏馬河?各村的基本情況、環(huán)境人物、說話習慣,都是那么熟悉。文章寫得很生動,讓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打開書,我感覺回到了故鄉(xiāng)。
烏馬河是太谷的母親河,就從我家窯洞下方的大堰底穿流而過。洗衣服要到河里,把洗的衣服浸在水里,用石頭壓著,不然就會被水流沖走。烏馬河安靜的時候水清凌凌的,魚兒在水草間游來游去,有時河岸上還會有烏龜悠閑地爬行。
烏馬河就這樣流淌在故鄉(xiāng)小村旁,我祖祖輩輩在這里出生、埋葬,靜聽著烏馬河的聲音。這條蜿蜒的河,流淌著我們許許多多的往事,河水也伴隨著時光,流向遠方。
我是1963年從汾陽師范畢業(yè),分配回到窯子頭公社聯(lián)區(qū)教學。那時每個村子都有小學,分配有師范畢業(yè)的專職老師復式教學,我們一幫年輕人奔波在家鄉(xiāng)深山里的各個小學校。
烏馬河水的兩股支流,水源充足得很,我們村利用有利條件建了水磨房。到1980年,幾乎全是水地,坡地用抽水機也能澆上,各種糧食作物都能種植,西紅柿、黃瓜、豆角、茄子、西瓜、南瓜,一筐筐分回家;深秋,蘋果、梨、核桃、山楂出現(xiàn)在山坡地邊上。一進村,你去看吧,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全是樹,尤其蘋果樹上一串串紅紅的果實,把樹枝都壓到地上了,果香撲鼻……
可不知什么時候,烏馬河的水流漸漸小了,都能看見河床了。村里的小學和衛(wèi)生所搬到陽邑,年輕人為了孩子上學陸續(xù)搬離村子。果樹無人照管,梯田變成荒坡,只有留守的老人寂寞地坐在村頭,曬著太陽。書中第一書記剛進村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吧。他們不怕苦,不怕累,真心實意地投入到農(nóng)村,投入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村民。
合上《黑馬河》,烏馬河水靜靜流淌進我心里,嘩嘩的水聲回響耳畔,如此清晰,許多回憶次第浮現(xiàn),故鄉(xiāng)故人,永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