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8-20 09:40:22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五年來第三次考察調研山西,特別是第一次親臨晉中寄予殷切囑托:“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敬畏歷史 敬畏文化 敬畏生態”蘊含著大國領袖對歷史、社會、自然規律的深刻思考,對指導我市加快建設全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具有重大意義。市委書記吳俊清《牢記囑托 敬畏歷史 敬畏文化 敬畏生態》的署名文章,以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將踐行“敬畏歷史 敬畏文化 敬畏生態”深度嵌入晉中發展實際,轉化為晉中生動實踐,為昔陽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昔陽縣委將堅定站位、看齊追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躬身踐行“敬畏歷史 敬畏文化 敬畏生態”,矢志不渝干事創業,奮力蹚出昔陽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路。
敬畏歷史,就是要守護歷史文脈,鑄牢民族根魂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我們深刻認識到,要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必須全面統籌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嚴格文物保護。嚴格落實文物保護法,緊盯全縣97個文物保護單位、297處不可移動文物、3500余件館藏文物,以及宋金文化博物館、皋落第一紅色黨支部、大寨展覽館等文化遺產、紅色遺址,切實擔負起文脈傳承者重大使命,遵循“修舊如舊”“保留原貌”“還原歷史”等修繕理念,用心用情保護歷史風貌和文化遺存,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傳承不絕,讓歷史記憶歷久彌新。
深化“五古”利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村集體和熱心人士等,通過投資、捐資、合作開發等方式,積極參與古村落、古民居、古長城、古街道、古寺廟等保護開發,尤其要深入挖掘界都長嶺、樂平西南溝、皋落北巖、趙壁東寨等10個中國古村落資源,大力發展古村休閑旅游、民間工藝作坊、實景沉浸體驗等新型文化旅游產業,致力形成文化傳承、產業開發雙贏局面。
創新非遺傳承。大力扶持剪紙、面塑、泥塑、農民畫、刺繡等6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加快打造“大寨造物”“宋金典藏”“太行魂魄”等系列昔陽文創IP和產品,積極參加省市非遺展演、學術交流等活動,切實做好非遺項目、文創產品宣傳展示等工作,讓人們看懂非遺,深受教益。
敬畏文化,就是要活用文化富礦,堅定文化自信
“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兩個更好”飽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期許。我們深刻認識到,要推動璀璨的文化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必須依托昔陽特色文化優勢,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用文化之光照亮轉型發展之路。
弘揚優秀文化。充分發揮昔陽紅色資源獨特、廉政歷史悠久、鄉賢底蘊深厚等優勢,依托大寨黨性教育、“天下儉”李用清家風家訓廉潔教育、“二月河”故居、“三賢”文化教育等基地,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教育平臺,持續擴大優秀文化的傳播力、引領力、影響力,塑造享譽全國的紅色、廉政、鄉賢文化教育品牌。
堅持以文化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態化開展“昔陽好人”評選、“理論加油站·最美讀書人”全民閱讀、“全民唱山歌——唱支山歌給黨聽”“喚醒鄉愁記憶”等系列活動,充分激發穿越時空、直擊人心的文化力量,不斷凝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做靚文旅品牌。以大寨創建國家5A級景區為牽引,加快推進石馬寺、龍巖大峽谷、崇家嶺生態園等景區梯次創建,突出“暢想‘中國夢·奮斗吧大寨’、追憶‘那些年·樂在紅旗街’、共享‘人世間·最美煙火氣’”三大主題,聚力盤活皋落街、紅旗一條街、武家坪街“三條特色街區”,加快發展街頭快閃、文藝演出、移動商街、文創市集、特色酒吧、光影餐廳、音樂活動、紅色民宿“八大業態”,全力構建“大寨核心景區、三個特色街區、十個古村落、N個鄉村文旅示范村”協同發展的“1+3+10+N”文旅產業體系,擦亮叫響“最美昔陽紅”文旅品牌。
敬畏生態,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加快綠色崛起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深刻認識到,要不斷厚植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必須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綠色發展并舉,全方位建設美麗昔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擦亮生態底色。以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為契機,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河流綜合整治行動和水質提標行動,持續深化三都、北坪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一體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持之以恒開展“綠滿昔陽”行動,不斷厚蓄生態碳匯本底,努力實現“生態、經濟、民生”利益有機平衡。
抓好污染防治。深入開展“治污、控煤、管車、降塵”工作,認真實施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劃,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加快推進339國道縣城過境段改線工程建設,徹底解決揚塵污染,堅決確保6個斷面水質穩定達標,讓藍天常在、碧水長流、凈土永駐成為常態。
加快產業轉型。大力實施煤炭產業提質行動,在做實煤炭“基本盤”的同時,圍繞做強“三新”百億產業集群,深入開展“延鏈、擴量、增效”行動,新材料產業依托尚太鋰電“鏈核”企業,開展全產業鏈招商,全力打造一流新材料產業園區;新能源產業加快推進大唐、華能、中能建等7個新能源發電項目竣工投產,推動全縣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145萬千瓦;新化工產業著重解決華陽鈣基公司能耗問題、全面釋放產能,推動華陽10萬噸糊樹脂項目復工復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進一步鑄就昔陽高質量轉型“鋼筋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