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2-08-10 10:08:21
農戶采收向日葵鮮花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董琦(中)介紹有機旱稻試種項目
“這株苗的葉片有點發黃,這是營養成分不夠導致的,所以咱們下一步要加強它的水肥管理。”近日,在晉中國家農高區有機旱稻品種篩選與綠色生產試驗示范基地,一株株旱稻苗破土而出,長勢喜人。山西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和技術研究團隊正在試驗田里開展旱稻品種的篩選和試驗示范工作,觀察并記錄旱稻的生長情況,保證旱稻的正常生長。
近年來,晉中國家農高區搶抓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和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機遇,以有機旱作農業為主題,以“特”“優”農業產業為主導,聚焦科技創新,著力打造立足晉中、輻射山西、面向全國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典型樣板,走出了一條以農高區“金字招牌”為牽引、示范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我們基地有機旱稻的試種面積共有30畝,已培育各類旱稻品種110個,計劃通過4-5年時間,讓優良的雜交水稻品種在北方地區落地,為北方的糧食結構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董琦介紹,該項目是立足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科技戰略,是育種攻關、旱作農業在山西省的又一生動實踐。
據悉,今年以來,晉中國家農高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手合作,吸納了全國旱稻種植多種先進技術,開展了有機旱稻試驗示范種植,開啟了北方地區稻谷種植業的先河。目前,在試驗區培育的110個各類旱稻品種中,國家雜交水稻技術中心提供了85個旱稻篩選品種,本土選取了25種。
種植團隊集結了多地多省科技人才力量,在種植模式、土壤改良等方面均進行了大膽嘗試探索。董琦介紹:“一個是旱稻的播種技術,怎么能克服旱稻直播,讓它的生長速度更快,這是第一個難題;第二個是我們研發了旱稻土壤肥力提高技術,運用生物菌劑、土壤修復劑使土壤肥力更高;第三個是綠色防控技術,包括旱地雜草的處理以及旱地后期的水肥管理技術。”
“農高區提供試驗場所、給予經費支持,還配備了基礎的監測設備,全力保障項目順利進行。如果能在干旱地區把水稻種植成功,對于改變當地人民的飲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由于北方早晚溫差大,稻米品質高,價格比南方的水稻要高一些,具有比較好的經濟效益。”晉中國家農高區管委會副主任(掛職)、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郭輝說。
事實上,有機旱稻試種只是晉中國家農高區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不斷研發新技術、新品種,引領推動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目前,晉中國家農高區承接了18個“國字號”試點,有42個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8個院士工作站和國內最大的藜麥基因庫,與中科院共建智能農機裝備實驗室,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北方旱稻研發中心,三大省部共建實驗室也在加快建設中。
在晉中國家農高區,圍繞高科技要素,聚集了一批現代農業龍頭企業。記者在農高區的千畝花卉種植基地看到,這里種滿了生機盎然的向日葵。
“這次又是個大訂單,還要得急呢!”烈日驕陽下,皮膚曬得黝黑的薛紅偉正在指導農戶進行向日葵的切花采收。身后的十幾棟大棚是他在晉中國家農高區的千畝花卉種植基地。
隨著一批批現代農業龍頭企業落地,當地百姓的生活也隨之發生改變。
“我是附近郭家堡村的,在千畝花卉種植基地負責采花、打包,一年下來能賺兩三萬元。”對農戶郭紅仙而言,這份“既不苦重、又離家近”的工作給了她十足的幸福感。
“今年基地共帶動了60余人就業,未來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將吸納更多周邊勞動力”,薛紅偉最開心的是,在晉中國家農高區這個大平臺的示范引領下,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提供技術指導、市場銷售等全程“保姆式”服務,讓農戶無顧慮參與種植,大家都說:“靠著種花過上了好日子。”
在晉中國家農高區設施農業示范基地,2萬平方米智能玻璃連棟溫室里種植的藍莓剛剛采收完畢。負責人蔣金龍說,藍莓進入豐產期后,平均每畝地需要一個工人進行作業,“目前,我們在核心區種植的面積有30畝,全省種植面積有10萬畝,如果未來種植面積擴大到20萬畝,就可以帶動10-20萬人就業。”
記者看到,在晉中國家農高區6.59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高標準農田、高科技廠房、現代化大棚星羅棋布。這也是晉中國家農高區為現代農業奮力打造的集成化樣板。
目前,晉中國家農高區緊抓機遇,突出農產品品質提升,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打造出一批“特”“優”農產品品牌,讓它們走向全國市場,走進大眾視野。
通過“特”“優”戰略,晉中國家農高區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輻射帶動當地農業農村發展。特別是今年以來,正在建設的功能食品加工基地實現企業入駐、管理、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運營,目前已有5家企業落地。
農業大有可為,晉中大有作為。目前,晉中國家農高區正立足農業特色優勢,依托優勢、轉化優勢、釋放優勢,積極投身建設全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主戰場,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貢獻“農高區力量”,從而打造山西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的“晉中樣板”。
文/記者 馬永紅
圖/記者 程婧